第二十六講開頭結尾前後照應
(教學目標)
1.懂得開頭結尾的重要,掌握開頭結尾的寫法。
2.理解照應的寫法,學會首尾照應。
(教學提示)
一、開頭結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做事情是這樣,寫文章也如此。往往好的開頭,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使讀者覺得非讀下去不可。開頭必須入題要快,不能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常用的開頭法有“開門見山法”、“直插中心法”、“交待開頭法”、“造成懸念法”、“提問開頭法”等。
“開門見山”這種寫法,好在一下子就點明題意,便於讀者很快抓住文章的要領。如《田忌賽馬》的開頭:“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進行一次比賽。”一開始就交待了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不羅嗦,入題快。又如《月光曲》的開頭是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曲,是一百多年前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直插中心法”就是一開頭就點出寫作目的。記人的文章一般采用這種開頭法。文章要表揚誰的什麼精神,批評誰的什麼錯誤,一開頭就點出來。如《詹天佑》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下麵全篇文章都是圍繞詹天佑“傑出”和“愛國”的主線來寫的。又如寫《一個熱愛勞動的同學》可以這樣開頭:“說起我們班的勞動委員X’X,誰都會翹起拇指誇他一番。他不怕苦,不怕髒,真是大家的學習榜樣。”下麵具體敘述他不怕苦、不怕髒的一二事例就可以了。
“交待開頭”這種方法,先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環境交待清楚。一般記活動、記勞動等采用這種開頭法,如寫《遊北湖公園》,有一位同學是這樣開頭的:“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表姐一起去北湖公園玩,一邊走一邊談笑,快活極了。”點出了時間一“暑假的一天”;地點“北湖公園”;人物―“爸爸、媽媽、表姐和我”;事情一一“遊北湖公園”。
“造成懸念”這種開頭,可以吸引讀者把文章讀下去。一名學生寫《金色的夢》,是這樣開頭的:“我喜歡春天,也喜歡夏天,更迷戀金色的秋天。1989年的金秋時節,我坐上了去巴黎的飛機。實現了那久久縈繞於心中的美麗而甜蜜的夢想為什麼迷戀金色的秋天?為什麼去巴黎?實現了什麼夢想?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吸引我們讀下去。
“提問開頭”,這種開頭能拓開思維,啟發讀下去的興趣。如有一篇《你了解雪嗎》的文章,一開頭就提了四個問題:“雪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有什麼好處?又會造成什麼不利的後果?這些如果你不明白,請聽我慢慢說來.”
除以上幾種開頭方法,還有概括性開頭法,抒發感情開頭法……總之,好的開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入題快,激發讀者往下讀的興趣,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結尾也很重要,好的結尾能使讀者餘味無窮。這裏簡單地介紹三種結尾方法:“總結全文結尾”、“自然結尾”、“啟發性結尾”。
“總結全文”,這種方法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捧寫出來。有一位同學寫“讀《趕花》有感”一文,是這樣結尾的:“我衷心希望大家在學習上不停地‘趕’,同學與同學之間不停地‘趕’,班級與班級之間不停地‘趕’,讓我們的班級成為先進集體,讓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自然結尾”,這種方法不拖泥帶水,很自然,不做作。《火燒雲》的結尾是:“一會兒功夫,火燒雲下去了。”幹脆利落。又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課》的結尾是:“下課鈴響了,當同學們戀戀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實驗時,一個個不由自主地埋怨道:‘嗨,怎麼搞的,這節課時間這麼短。’”結尾隻寫了同學們嫌時間太短的話,很自然,又寫出了同學們對實驗課的喜愛。
“啟發性結尾”,這種方法留有餘地,能讓讀者自己去回味。如,有位同學寫《我是一個小畫迷》,是這樣結尾的:“我心裏有一個秘密,長大要當漫畫家,讓《中國少年報》上的小刺蝟,永遠吸引千千萬萬的小朋友。你們說我這個願望能實現嗎?”
當然,結尾的方法還有很多。總之,要簡明扼要,順其自然。
二、前後照應
照應又名呼應。在一篇文章裏,有的內容在前麵講過了,後麵還必須交待一下;有的內容雖然主要放在後麵說,但是有必要前麵提一下。有了照應,容易把事情說得更清楚,使文章前後聯係更加緊密,中心思想更加鮮明。
照應的方法很多,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是首尾照應,其它照應可以用於文章各處。我們寫文章,注意前後照應,既可以鍛煉自己作文的精密,又可以使文章結構緊密,讓別人讀後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飛奪瀘定橋》的開頭是:“1953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結尾是:“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蕩蕩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北上抗日”與“抗日前線”、“挺進”與“渡過”一一照應。
第二十七講真情實感恰如其分
(教學目標)
1.懂得寫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真實。
2.懂得用詞造句準確、實在,才能做到恰如其分。
(教學提示)
一、真情實感
文章要寫出真情實感才有感染力。怎樣才能做到恰當地表達真情實感呢?下麵三點應注意:
1.符合特定人物的身份。情感是特定人物的情感,因此,必須符合特定人物的身份。既不能千人一麵,也不能張冠李戴。例如:《避雨》一課,姑娘一人不走,她知道還有雨下,結果真的下雨了。青年故意問氣象情況,她都對答如流。原來她是公社氣象站的氣象員。姑娘是氣象員,這種特定的人物的情感是不能替換的。諸如解放軍愛武器、駕駛員愛汽車、老師愛學生、父母愛於女……都是特定人物的情感。
2.適合一定的環境氣氛^文章中的情感描寫,必須與特定環境氣氛吻合。有一位同學寫自己勇救小孩時有這麼一段話:我剛走到屋前的平地上,隻見遠處飛來一隻飛盤,眼看就要砸到一名兒童,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我拾起石頭對準飛盤扔去,隻聽“當”的一聲,飛盤跌落了,兒童得救了。初看起來,還以為寫得精彩,隻要靜下來分析,他的情感全是虛假的。一是因為飛盤不可能至人於死地;二是等他拾石頭,飛盤已打來了;三是飛盤不會傷人,倒是他的石頭要傷兒童。一種娛樂的環境,寫成自己是英雄壯舉的情感,當然不合情理。
3.抒發感情要恰到火候,許多文章往往伴有作者的抒情,抒情時一定要準確地把握火候,做到有感而發,有情才抒,讓讀者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不故意做作。
《我的名字》一文中,當“我”身上注入了戰士郭祥時候,一種對戰士敬愛之情油然而生,有感要發,有情要抒,所以“我”寫道:“那鮮紅的熱血,除了強大的生命力,更包含著一種偉大的精神,那是一種革命者的摯愛精神,一種高尚的共產主義人道精神。
《再見了,親人》一文記敘誌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揮淚告別的情景。當誌願軍戰士想起朝鮮媽媽冒著槍林彈雨送打糕,為救誌願軍傷員舍去小孫子;小金花為救偵察員犧牲了媽媽;大嫂為誌願軍戰士挖野菜失去了雙腿……怎能不為中朝人民用鮮血結成的友誼激動呢?所以接連兩次抒發了“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強烈感情,準確地表達了誌願軍戰士!
二、恰如其分
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包含了恰如其分的問題。這裏說的恰如其分,主要指用詞造句要準確、實在,做到恰如其分。
第一,用詞造句不能過頭。例如,一位同學寫他刻苦學習時,說:“深夜一點半了,媽媽催我早點睡,我說我要向賴寧學習,不困。”小學生一般不會一點半才睡覺,也不會向媽媽說向賴寧學習的話,由於有過頭話,情感就有虛假之嫌了。《草地夜行》寫草地是茫茫的革海,一眼望不到邊,大隊人馬已經過去了,留下一條敘得稀爛的路,一直伸向遠方。中間還寫草地到處是深潭'“茫茫”、“望不到邊”、“稀爛”、“深潭”等,既寫出草地為行軍帶來的困難,也恰當地表述了紅軍戰士盼望早日結束草地行軍,急於奔赴抗日前線的心情。《草原》的作者寫草原“碧千裏,而並不茫茫”,“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那些小丘的線條那麼柔美,就像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些詞語既真實地描繪草原的美麗,也準確地表達了作者愛草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