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一本書。1994年開始給文藝學博士生第一次講“文心雕龍研究”課程。十幾年中講了十遍,並斷斷續續發表一些相關文章。隻是在這期間,我事情太忙,研究時續時斷,所以最後的收獲有限——就是這一本書。許多問題都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國文學之道的美學解說》中談到,這裏不再重複。

中國古代文論、詩論要是全部搜集起來,也許是很不少的。但是由於我們文化的特點,導致像西方亞裏士多德《詩學》那樣係統性、邏輯性強的著作比較少。劉勰的《文心雕龍》多達4萬多字,形成係統的五十篇,邏輯性也很強,可以算能與西方諸論著媲美的一部,這一點魯迅先生看到了,說:“篇章既富,評騭自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裏士多德的《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法流,為世楷式。”(《論詩題記》)對中國古人的書評價這樣高,在魯迅著作裏是很少的。劉勰著作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是中國古代諸種詩學著作無法望其項背的。雖自劉勰把自己的書稿交給沈約後,曆朝曆代都有所評論,褒獎者有之,貶抑者有之,總之未被列入“經典著作”之內。直到20世紀初劉師培和黃侃在北京大學開設《文心雕龍》研究課,一本書被當成專書,被老師拿到講台上講解,然後各個高校流傳開來,都要讀這本書,那麼這本書的“經典性”才開始被認識到,最終成為學界的一個重點研究對象,最終成為一種學問——叫做“龍學”。《文心雕龍》進入現代大學一個多世紀了,研究也取得了若幹重要成果,但在我看來,無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仍有欠缺。拙著雖花費時間不少,下的力氣也不少,但自己的古典功力不夠,淺陋、錯訛之處自難避免。這一點,是要請方家指正的。

本書論文絕大部分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北學刊》《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十餘種刊物發表,在此對編輯這些稿件的諸編輯表示感謝。

此書是在教學中完成的,我的學生給我提了很多問題,使我不得不對問題多加思考,以回答他們的提問。教學相長,益處良多。所以這部書又是我的《文心雕龍》研究課程的一個教學總結。我的學生與我在課堂上的討論,有益於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在此我要感謝我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一定會超越我,這是可以期待的。

童慶炳 2014年7月完成於北師大家屬院勵耘區 消永日齋,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