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自然的溝通(1 / 3)

——談“異質同構”

格式塔學派是20世紀新興起的、具有廣泛影響的心理學派。關於審美體驗,這個學派提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說,即“異質同構”說。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物理性(非表現性),一種是表現性。在格式塔心理學派看來,審美體驗就是對象的表現性及其力的結構(外在世界),與人的神經係統中相同的力的結構(內在世界)的同型契合。那麼,什麼是事物的表現性呢?怎樣理解事物的力的結構與心靈的力的結構的同型契合呢?

按傳統的說法,所謂表現性,就是指通過人的外表和行為的某些特征,可以把握到人的內在情感、思想和動機,或者簡單地說,人體的外觀和行為,表現了人的內在情感生活。臉部的狀貌表征,肌肉的活動節律,步態的樣式特點,手勢的獨特意味,以及人體別的運動的張力和韻律,都具有表現性,即都能表現某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精神氣質及性格特征等。同時,又認為這種表現性不限於人的軀體動作,包括人的穿戴方式、整理房間和掌握語言的方式,以及某人所喜愛的東西的花色品種,某人賦予繪畫、音樂、墨跡的意味,他喜好的遊戲,他對戲劇角色的獨特解釋等,都能暗示出一個人的人格或臨時的心境來,都具有表現性。

事實上,這種理論並不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發現。早在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貝克萊就將此作為一種嚴肅的學說提出來了。他在《新視覺論》中,曾就一個觀察者為什麼會在別人的麵部看到羞愧和憤怒的問題寫道:“這樣一些情感,其本身是無法被人看見的,但我們可以從人的麵部表情和色彩的變化中洞見它們。這些變化是視覺直接把握的對象,我們之所以能夠從中看到情感,那是因為它們在我們的經驗中總是伴隨著情感一起出現。如果預先沒有這樣一些經驗,我們就分不清臉紅究竟是羞愧的表現還是興奮的表現。”盡管貝克萊所做的解釋與格式塔學派的解釋完全不同,但問題畢竟早就提出來了。

如果說傳統的理論著重在人身與心靈的聯係上來理解表現性的話,那麼,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理解就遠遠超出了上述範圍。他們特別重視無生命的事物所傳達的表現性,如季節、山脈、雲彩、大海、小溪、枝條、花朵等,它們在不同條件下變化出來的表象,都傳達了人的某種內在的情感、心境,都具有表現性。如中國古人所說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就是通過大自然季節的變化與人的內在情感生活的聯係,從而溝通了自然與心靈這兩個不同的世界,傳達出了人的情感生活跌宕起伏的變化。

人的軀體、動作、裝飾以及大自然的種種風物的律動與人的心靈律動的溝通,使主客協調,物我同一,導致審美體驗的產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問題在於對此現象作何解釋。按“移情”說的解釋,種種物我同一的現象,如“春山”之所以會“如笑”,“夏山”之所以會“如滴”,“秋山”之所以會“如妝”,“冬山”之所以會“如睡”,並非對象本身的特性,而是人們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對象上去的結果。然而,格式塔心理學派卻用異質同構性原理來解釋此種自然與心靈相溝通的現象。他們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表現,都具有力的結構,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說,“像上升和下降、統治和服從、軟弱與堅強、和諧與混亂、前進與退讓等等基調,實際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他們還認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質料是不同的,但其力的結構可以是相同的。當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的力的結構相對應而溝通時,那麼就進入到了身心和諧、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審美體驗也就由此境界而產生。譬如,春山(物理世界)與人的“笑”(心理世界)雖然是不同質的,但它們的力的結構是相同的,即都屬於“上升”的類型,因此,“春山”與“笑”就是異質同構關係,它們之間的聯係與溝通,產生了“春山淡冶而如笑”的美好句子,給人以審美的快感。再如柳條下垂(物理世界)與人的悲哀(心理世界)雖然是不同質的,但其力的結構則是同型同構的(都是由高到低)。這樣,當下垂的柳條呈現在人的麵前之際,它的力的結構就通過視覺神經係統傳到大腦皮層,這就與人的神經係統中所固有的悲哀的力的結構接通,而達到了同型契合,於是內外兩個世界產生了審美的共鳴。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異質同構”說力圖要證明的是以下兩點:第一,物理世界所具有的某種力的結構和表現性,是對象本身的客觀特性,既不是人們靠“聯想”賦予的,也不是憑“移情”而獲得的。第二,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的力的結構是不同質的,但可以相互對應、溝通、同一,從而達到內外兩個世界的同型合一,並從這種同構關係中產生詩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