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自然的溝通(3 / 3)

正是由於上述的原因,詩人們特別重視將實際上很不相同的事物聯係在一起的暗喻手法。當馬致遠吟出《天淨沙·秋思》時,他實際上已經在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和斷腸人這些極不相同的事物之間找到了共同點。這些暗喻手法的運用就是以異質同構為基礎的。它的作用就是要透過客觀事物的外殼,將那些除了表現性和力的結構相同而其餘都不相同的事物聯係、對應、溝通起來,並從中引發出詩意。盡管我們的古代詩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暗喻和“異質同構”,但他們卻不自覺地在他們的詩篇中充分地運用了它。例如杜甫的《野望》:

清秋望不極,迢遞起層陰。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這是一首寫深秋傍晚曠野景色的律詩。詩中並未直抒肅寂淒清,但肅寂淒清之情自見。那麼,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達到的呢?拿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看,這就是詩人不自覺地運用了異質同構的原理。近景中的孤城、落葉、獨鶴、昏鴉,遠景中的遠水、遠山、沉日,跟詩中暗含的肅寂淒清之情,雖然質料完全不同,但它們的表現性和力的結構卻是相同的(其樣式是下降、軟弱),這樣詩中的“物”“我”同型契合,主體與客體交融統一,讀者也就在這種契合、統一中獲得審美的愉悅。這就不難看出,詩人天賦才能之一就是他能尋找並發現情感的同構物、對應物。他發現的同構物、對應物越多、越獨特、越微妙,他就越是一個詩人,他的詩也就越能給讀者提供美的享受。

異質同構性原理及其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已如上述。我們要追問的是,它究竟有沒有科學性?格式塔心理學派從生理方麵去找科學根據。他們認為,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間之所以會出現異質同構的同型對應,是因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力的結構相同,在大腦中所激起的電脈衝相同。正是人腦中這種天生就有的生理的力量,使外在對象與內在情感契合一致。格式塔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證據:幼兒在不可能通過經驗學習任何東西的早年,似乎就能直接理解微笑或悲哀。三四個月的嬰兒就能對憤怒或溫和的聲音及表情做出反應。五至七個月的嬰兒已能對責罵的聲音或威脅性的姿勢,發出哭叫的反應。這也就是說,如果人的大腦中沒有先天的反應係統,那麼外在的世界與內在的心靈世界的對應、溝通是不可想象的。至今我們無法肯定或否定格式塔心理學的說法,因為他們的說法未經充分證實。我們認為異質同構現象的存在,應更多地從社會曆史方麵去尋找原因。這也就是說,物理世界的表現性及其力的結構,和心理世界的力的結構,都不完全是先天的,而是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在人類頭腦中埋下的線路,是長期的社會實踐積澱和滲透的結果。讓我們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為什麼世界上世世代代的農民一聽到布穀鳥的叫聲都會覺得像音樂,覺得它美妙動聽,心裏產生一種難以言傳的愉快呢?這不能單純地從生理的方麵去解釋,因為還有許多別的更動聽的鳥鳴,並不能喚起農民如此強烈的愉快感。原來布穀鳥之所以特別討農民的歡心,是因為它一年又一年地向農民宣告了春天的到來,耕耘季節的到來,宣告了漫長冬日的結束。這就是說,布穀鳥的叫聲(外在世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已化為美好的象征符號,而農民聽布穀鳥叫時的愉快感也就滲透、積澱了長期生活實踐所含的意義,這樣,布穀鳥的叫聲(物理世界)與農民的愉快感(心理世界)才相互對應、溝通,才產生了和諧的異質同構關係。

[1] 姚鼐:《惜抱軒文集》,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