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疏】孔氏曰:「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音撫我畜熹六反我[36],長丁丈反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賦也。生者,本其氣也。鞠,畜,皆養也。拊,拊循也。育,覆育也。顧,旋視也。復,反覆也。腹,懷抱也。罔,無。極,窮也。○言父母之恩如此,欲報之以德,而其恩之大如天無窮,不知所以為報也。
【纂疏】疊山謝氏曰:「此章形容父母愛子之心盡之矣。『父兮生我』,如天之生物也;『母兮鞠我』,如地之養物也。拊者,常以手撫摩其身體,察其肥瘠,憂其疥癬也。畜者,有止聚之義,謹其出入,察其起居,藏之堂奧之中,不敢縱之門庭之外,惟恐其病疾也。長者,如南風之長養萬物,調和其身體,滋養其血氣,寒則暖之,暑則涼之,饑則食之,渴則飲之,疾病則藥之,日夜望其長大。育者,如《易》曰『育德』,如《孟子》曰『教育英才』,涵養其德性,發舒其誌氣,開導其聰明,日夜望其成人也,《書》曰『若保赤子』,心誠求之,無一事不順其意也。顧者,父母行而兒不隨,則回首以顧之,如有所遺也。復者,兒行而父母不隨,則追尋而喚其歸,如有所失也。出入腹我者,懷抱其兒於腹間也。父母有所往,將出門,懷抱其子而未忍捨;父母自外歸,既入門,懷抱其子而不肯置。人能深思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九字之義,必不忘父母恩矣。」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葉音曷!
興也。烈烈,高大貌。發發,疾貌。穀,善也。○南山烈烈,則飄風發發矣;民莫不善,而我獨何為遭此害也哉!
【纂疏】嚴氏曰:「孝子行役,念親之沒,瞻南山之烈烈,感飄風之發發,觸目皆悲傷也。故歎民莫不得以養其父母,我獨何為遭此害,而不得終養乎。」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葉分聿反。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興也。律律,猶烈烈也。弗弗,猶發發也。卒,終也,言終養也。
《蓼莪》六章,四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晉王裒以父死非罪,每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受業者為廢此篇。《詩》之感人如此。
有饛音蒙簋音軌飱音孫,有捄音求棘匕必履反。周道如砥之履反,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葉善止反。睠音眷言顧之,潸所姦反焉出涕音體。
興也。饛,滿簋貌。飱,熟食也。捄,曲貌。棘匕,以棘為匕,所以載鼎肉而升之於俎也。砥,礪石,言平也。矢,言直也。君子,在位。履,行。小人,下民也。睠,反顧也。潸,涕下貌。○《序》以為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此以告病。言有饛簋飱則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則其直如矢。是以君子履之,而小人視焉。今乃顧之而出涕者,則以東方之賦役,莫不由是而西輸於周也。
【纂疏】鄭氏曰:「周之所以取於諸侯者,均平正直,凡今之君子猶及行之,小人猶及見之。至於幽王遂不然,是以顧之而出涕,蓋傷今之不如古也。」孔氏曰:「譚國,在京師之東。」杜氏《左傳注》曰:「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小東大東葉都郎反,杼直呂反柚音逐其空葉枯郎反。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徒彫反公子,行彼周行葉戶郎反。既往既來葉六直反,使我心疚葉訖力反。
賦也。小東大東,東方小大之國也。自周視之,則諸侯之國皆在東方。杼,持緯者也。柚,受經者也。空,盡也。佻,輕薄不奈勞苦之貌。公子,諸侯之貴臣也。周行,大路也。疚,病也。○言東方小大之國,杼柚皆已空矣,至於以葛屨履霜。而其貴戚之臣奔走往來,不勝其勞,使我心憂而病也。
【纂疏】《說文》曰:「杼,盛緯器。」曹氏曰:「梭也。」○一說:濮氏曰:「『糾糾葛屨』,宜於夏者也,而謂『可以履霜』,以其輕薄驕貴之公子不奈勞苦者,乃今役於大路,往來奔走之不暇,使我心病也。」
有洌音列氿音軌泉葉才勻反,無浸穫薪。契契苦計反寤歎,哀我憚丁佐反人。薪是穫薪,尚可載葉節力反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興也。洌,寒意也。側出曰氿泉。穫,艾也。契契,憂苦也。憚,勞也。尚,庶幾也。載,載以歸也。○蘇氏曰:「薪已穫矣[37],而復浸之[38],則腐;民已勞矣,而復事之,則病。故已艾,則庶其載而畜之;已勞,則庶其息而安之。」
【纂疏】毛氏曰:「側出,氿泉[39]。」歐陽氏曰:「此告病之辭也。」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音賚,葉六直反。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葉蒲北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葉渠之反。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葉申之反。
賦也。東人,諸侯之人也。職,專主也。來,慰撫也。西人,京師人也。粲粲,鮮盛貌。舟人,舟楫之人也。熊羆是裘,言富也。私人,私家皂隸之屬也。僚,官。試,用也。舟人,私人,皆西人也。○此言賦役不均,羣小得誌也。
【纂疏】李氏曰:「此章言東人之勞,西人之逸,小人得誌,倫綱敗壞,無複王事之舊也。」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胡犬反佩璲音遂,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古暫反亦有光,跂丘豉反彼織女,終日七襄。
賦也。鞙鞙,長貌。璲,瑞也。漢,天河也。跂,隅貌。織女,星名,在漢旁,三星跂然如隅也[40]。七襄,未詳。《傳》曰:「反也。」《箋》雲:「駕也。」駕,謂更其肆也。蓋天有十二次,日月所止舍,所謂肆也。經星一晝一夜,左旋一周而有餘,則終日之間,自卯至酉,當更七次也。○言東人或饋之以酒,而西人曾不以為漿;東人或與之以鞙然之佩,而西人曾不以為長。維天之有漢,則庶乎其有以監我。而織女之七襄,則庶乎其能成文章以報我矣。無所赴愬,而言惟天庶乎其恤我耳。
【纂疏】孔氏曰:「楊泉《物理論》雲:漢,水之精也,氣發而升,精華浮上,宛轉隨流,名曰天河,一曰雲漢。」又曰:「孫毓雲:『織女三星,跂然如隅。』然則三星鼎足而成三角,望之跂然。」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華板反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葉謨郎反,西有長庚葉古郎反。有捄天畢,載施之行戶郎反。
賦也。睆,明星貌。牽牛,星名。服,駕也。箱,車箱也。啟明、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以其後日而入,故謂之長庚[41]。蓋金、水二星常附日行,而或先或後,但金大水小,故獨以金星為言也。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兔之畢。行,行列也。○言彼織女不能成報我之章,牽牛不可以服我之箱,而啟明、長庚、天畢者,亦無實用,但施之行列而已。至是則知天亦無若我何矣。
【纂疏】孔氏曰:「兩較之間謂之箱,是車內容物之處。較,音角,謂車兩傍也。」長樂劉氏曰:「金星朝在東,所以啟日之明;夕在西,所以續日之長。」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波我反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音揖酒漿。維南有箕,載翕許急反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居蠍反。
賦也。箕、鬥二星,以夏秋之間見於南方。雲「北鬥」者,以其在箕之北也。或曰:北鬥,常見不隠者也。翕,引也。舌,下二星也。南鬥柄固指西,若北鬥而西柄,則亦秋時也。○言南箕既不可以簸揚糠粃,北鬥既不可以挹酌酒漿,而箕引其舌,反若有所吞噬;鬥西揭其柄,反若有所挹取於東,是天非徒無若我何,乃亦若助西人而見困,甚怨之詞也。
【纂疏】歐陽氏曰:「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以下,皆述譚人仰訴於天之辭。言我民困矣,天之雲漢有光,亦能下監我民乎?天雖有織女,不能為我織而成章;雖有牽牛,不能為我駕車而輸物;雖有啟明、長庚,不能助日為晝,俾我營作;雖有天畢,不能為我掩捕鳥獸;雖有箕,不能為我簸揚糠秕;雖有鬥,不能為我挹酒漿。其意言我譚人困於供億,取資於地者皆已竭矣;欲取於天,又不可得也。末言箕鬥,非徒不可用,箕張舌,反有所噬;鬥西柄,反有所挹取於東。是皆怨訴之辭也。」
《大東》七章,章八句。
四月維夏葉後五反,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葉演女反?
興也。徂,往也。四月、六月,亦以夏正數之,建巳、建未之月也。○此亦遭亂自傷之詩。言四月維夏,則六月徂暑矣。我先祖豈非人乎,何忍使我遭此禍也?無所歸咎之辭也。
【纂疏】毛氏曰:「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孔氏曰:「《月令》:『季夏六月,昏,火中。』」
秋日淒淒七西反,百卉許貴反具腓芳菲反。亂離瘼音莫矣,爰《家語》作「奚」其適歸?
興也。淒淒,涼風也。卉,草。腓,病。離,憂。瘼,病。奚,何。適,之也。○秋日淒淒則百卉俱腓矣,亂離瘼矣,則我將何所適歸乎哉?
【纂疏】丘氏曰:「離,離散也。」李氏曰:「言下民困病,如秋日淒淒然而百草俱病也。」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葉音曷?
興也。烈烈,猶栗烈也。發發,疾貌。穀,善也。○夏則暑,秋則病,冬則烈,言禍亂日進,無時而息也。
【纂疏】李氏曰:「幽王虐政愈甚,如冬日烈烈然而虐,飄風發發然而疾,『我獨何害』,傷己遭亂之甚也。」範氏曰:「三章言夏、秋、冬,獨不及春,蓋天氣和暢,萬物發育,治之象也。」自古治世少,亂世多,觀四時可知矣。一說:嚴氏曰:「穀,善也[42],言民遂其安養[43]。」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葉莫悲反。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葉於其反。
興也。嘉,善。侯,維。廢,變。尤,過也。○山有嘉卉,則維栗與梅矣。在位者變為殘賊,則誰之過哉?
【纂疏】錢氏曰:「卉,草也,通言之則草木皆卉也。」○一說:李氏曰:「民猶嘉卉也。今君忍而殘虐之,曾莫知其所以得罪之由也。」疊山謝氏又曰:「山必有嘉卉嘉果而後成山,朝廷必有善人君子而後成朝廷。今善人君子廢棄不用,又殘賊之,莫知其過,雲何而受此禍也。」○愚謂亦楊子幼所謂「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之意。
相息亮反彼泉水,載清載濁葉殊玉反。我日構禍,曷雲能穀?
興也。相,視。載,則。構,合也。○相彼泉水,猶有時而清,有時而濁。而我乃日日遭害,則曷雲能善乎?
【纂疏】嚴氏曰:「構,猶言結也。」○一說:嚴氏曰:「[44],與上文『民莫不』同。」
滔滔吐刀反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葉羽已反?
興也。滔滔,大水貌。江、漢,二水名。紀,綱紀也,謂經帶包絡之也。瘁,病也。有,識有也。○滔滔江漢,猶為南國之紀;今也盡瘁以仕,而王何其不我有哉?
【纂疏】嚴氏曰:「大夫行役,由西周至於南國,因感江漢之水滔滔盛大,為南方之綱紀,衆水聯絡而歸之,猶王者為天下宗,臣子皆歸心也。今我盡瘁以從仕,而曾不有我,此在外思君之辭也。」
匪鶉徒丸反匪鳶以專反,葉以旬反,翰飛戾天葉鐵因反。匪鱣張連反匪鮪於軌反,潛逃於淵葉一均反。
賦也。鶉,鵰也。鳶,亦鷙鳥也,其飛上薄雲漢。鱣、鮪,大魚也。○鶉鳶則能翰飛戾天,鱣鮪則能潛逃於淵,我非是四者,則亦無所逃矣。
【纂疏】李氏曰:「鶉若以為鶉鵲之鶉,則無戾天之理。鵰似鷹而大,其飛上薄雲漢。」孔氏曰:「鳶,鴟也。」鴟鳥之類,其飛也,布翅翱翔。鱣鮪,見《碩人》。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音夷。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葉於希反。
興也。杞,枸檵也。桋,赤楝也,樹葉細而岐鋭,皮理錯戾,好叢生山中,中為車輞。○山則有蕨薇,隰則有杞桋;君子作歌,則維以告哀而已。
【纂疏】嚴氏曰:「枸音苟檵音計,即枸杞。桋,本亦作荑音題,茅始生也。《釋木》雖有『桋,赤楝所革反』之文[45],味此詩上下文意,與蕨、薇、杞並言,當作荑也。蕨、薇、杞、荑四物皆可食,承上章欲逃世患之意,思遁跡山林,采草木而食之,如伯夷食薇、四皓茹芝之意。作此詩歌以訴其哀,其情迫矣。」
《四月》八章,章四句。
小旻之什,六十五章,四百十四句。
[1] 「何」原作「河」,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 「鵃」,嚴粲《詩緝》卷二十一作「鵰」。按,「鶻鵃」同「鶻鵰」,又稱「鶻嘲」。
[3] 「鷽」原作「鳶」,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一改。按,《莊子·逍遙遊》作「鷽」。
[4] 「冬」原作「秋」,據《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改。
[5] 「鷽」原作「鳶」,據陸佃《埤雅》卷七及《莊子·逍遙遊》改。
[6] 「履」原作「禮」,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7] 此處釋「先人」,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實為嚴氏所引陳氏語。
[8] 此處釋「二人」,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實為嚴氏所引蘇氏語。
[9] 「去」原作「有」,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一改。
[10] 「可」,據文意當作「何」。
[11]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2] 「生」原作「在」,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改。
[13] 「淠」下原脫一「淠」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補。
[14] 「遇」,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五作「禦」。
[15] 「而言」,《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其言」。
[16] 「七」原作「子」,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7] 「令善無愧」,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五作「安然無所恥」。
[18] 「矣」原作「也」,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19] 「祇」原作「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本篇其他「祇」字同據改。
[20] 「壹」原作「一」,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1] 「語」,據《昭明文選》卷六當作「誥」,朱熹「詩集傳」已誤。
[22] 「壹」原作「一」,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3] 「或」原作「域」,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4] 「目」,《毛詩正義》卷十二之三無。
[25] 「以為」一句,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五作「以為愧恥,非也」。
[26] 「謨」原作「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27] 「罪」下原有「也」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刪。
[28] 「類」原作「頹」,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二改。
[29] 「烏」原作「夷」,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0] 「諭」原作「論」,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二改。
[31] 「萎」原作「痿」,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32] 此處所引「一說」內容,實為嚴粲《詩緝》卷二十二語。
[33] 「洳」原作「茹」,據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毛詩正義》卷十三之一改。
[34] 「科」原作「利」,據嚴粲《詩緝》卷二十二改。
[35] 「蓬蒿蒺藜秀」,《管子》卷十六及嚴粲《詩緝》所引皆作「蓬蒿藜莠茂」。
[36] 「喜六」原作「許流」,據宋刊明印本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此章以下至卷十七《大雅·板》,朱熹《詩集傳》均用宋刊明印本校改。
[37] 「穫」,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艾」。按,朱熹《詩集傳》亦作「穫」。
[38] 「浸」,朱熹《詩集傳》卷十二作「漬」。按,蘇轍《詩集傳》卷十二作「浸」。
[39] 「氿」原作「仇」,據《毛詩正義》卷十三之一改。
[40] 「三」原作「有」,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改。
[41] 「之」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二補。
[42] 「善」,當從嚴粲《詩緝》卷二十二作「養」。
[43] 「民」下,嚴粲《詩緝》卷二十二有「莫不得」三字。
[44] 「穀」下,嚴粲《詩緝》卷二十二有「養也」二字。
[45] 「楝」,嚴粲《詩緝》卷二十二作「棘」,均誤。當從《爾雅注疏》卷九《釋木》原文作「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