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卷第十三(3 / 3)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葉奬履反[16]。饁於輙反彼南畝葉滿彼反,田畯音俊至喜。攘如羊反其左右葉羽已反,嘗其旨否葉補美反。禾易以豉反長畝同上,終善且有葉羽已反。曾孫不怒,農夫克敏葉母鄙反。

曾孫,主祭者之稱,非獨宗廟為然。《曲禮》:「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武王禱名山大川曰「有道曾孫周王發」是也。饁,餉。攘,取。旨,美。易,治。長,竟。有,多。敏,疾也。○曾孫之來,適見農夫之婦子來饁耘者,於是與之偕至其所,而田畯亦至而喜之。乃取其左右之饋,而嘗其旨否,言其上下相親之甚也。既又見其禾之易治,竟畝如一,而知其終當善而且多。是以曾孫不怒,而其農夫益以敏於其事也。

【纂疏】王氏曰:「畝大抵以南為正,故每曰南畝。」鄭氏曰:「田畯司嗇,今之嗇夫也。」東萊呂氏曰:「《漢·百官表》:鄉有嗇夫職,聽訟,收賦稅。」○一說:李氏曰:「曾孫,成王也,此孟子所謂省耕是也。」東萊呂氏曰:「此章言省耕之時,王者在上,耕者在下,田畯往來其間,勸勞而撫摩之,熙然其若一家也。不曰『喜』而曰『不怒』者,若不敏於農則譴怒矣。」

曾孫之稼,如茨才私反如梁。曾孫之庾羊主反,如坻直基反如京葉居良反。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葉祛羊反。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賦也。茨,屋蓋,言其密比也。梁,車梁,言其穹隆也。坻,水中之高地也。京,高丘也。箱,車箱也。○此言收成之後禾稼既多,則求倉以處之,求車以載之,而言凡此黍稷稻粱,皆賴農夫之慶而得之,是宜報以大福,使之萬壽無疆也。其歸美於下,而欲厚報之如此。

【纂疏】鄭氏曰:「稼,禾也,謂有槁者也。」孔氏曰:「墨子稱茅茨不剪,謂以茅覆屋,故《箋》以茨為屋蓋,言其積聚高大,如屋茨耳。」鄭氏曰:「庾,露積也。」東萊呂氏曰:「此詩後二章皆述前二章之意。三章所言述首章『今適南畝』勞農之事也,故曰『曾孫來止』、『田畯至喜』。四章所言,述二章『以禦田祖』祈福之事也,故曰『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自『曾孫之稼』以下,所謂大福也。」○愚謂:《集傳》歸美於下之說善矣。但農夫不當得此重辭,恐隻是田祖報曾孫介福,如「曾孫之稼」以下事,而「萬壽無疆」,則頌禱之辭也。

《甫田》四章,章十句。

大田多稼,既種章勇反既戒,既備乃事葉上止反。以我覃以冉反耜葉養裏反,俶載南畝葉滿洧反,播厥百穀葉工洛反。既庭且碩葉常約反,曾孫是若。

賦也。種,擇其種也。戒,飭其具也。覃,利。俶,始。載,事。庭,直。碩,大。若,順也。○蘇氏曰:「田大而種多,故於今歲之冬具來歲之種,戒來歲之事。凡既備矣,然後事之。取其利耜而始事於南畝,既耕而播之。其耕之也勤,而種之也時,故其生者皆直而大,以順曾孫之所欲。」此詩為農夫之詞,以頌美其上,若以答前篇之意也。

【纂疏】東萊呂氏曰:「耒,耜上句木,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亦曰耒下耜,廣五寸。『大田多稼』,總言之也。『既種既戒』以下至於卒章,自始及末,以次陳之也。」

既方既皂葉子苟反,既堅既好葉許苟反,不稂音郎不莠餘久反。去起呂反其螟莫廷反螣音特,及其蟊莫侯反賊,無害我田穉音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葉虎委反。

賦也。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實未堅者曰皂。稂,童粱[17]。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食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皆害苗之蟲也。穉,幼禾也。○言其苗既盛矣,又必去此四蟲,然後可以無害田中之禾。然非人力所及也,故願田祖之神為我持此四蟲,而付之炎火之中也。姚崇遣使捕蝗,引此為證,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蓋古之遺法如此。

【纂疏】孔氏曰:「孚者,米外之粟皮。甲者在孚外,若鎧甲之在人表。」又曰:「稂莠,苗既似禾,實又類粟。」

有渰於檢反萋萋七西反,興雨祁祁。雨於付反我公田,遂及我私葉息夷反。彼有不穫穉,此有不斂力檢反穧才計反;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賦也。渰,雲興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雲欲盛,盛則多雨;雨欲徐,徐則入土。公田者,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也。穧,束。秉,把也。滯,亦遺棄之意也。○言農夫之心,先公後私,故望此雲雨而曰:天其雨我公田,而遂及我之私田乎?冀怙君德而蒙其餘惠,使收成之際,彼有不及穫之穉禾,此有不及斂之穧束,彼有遺棄之禾把,此有滯漏之禾穗,而寡婦尚得取之以為利也。此見其豐成有餘而不盡取,又與鰥寡共之,既足以為不費之惠,而亦不棄於地也。不然則粒米狼戾,不殆於輕視天物而慢棄之乎!

【纂疏】疊山謝氏曰:「三代盛時,君之愛民,無所不用其極;民之愛君,亦無所不用其極。農夫望雨如饑渴之望飲食也,惟願其田中洋溢,今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所顧者公田之雨優渥霑足,其餘波及我私田也,尊君親上之心亦厚矣。穉有不穫,穧有不斂,秉有遺,穗有滯。此樂歲粒米狼戾之時也,農夫何見,而乃能留有餘不盡之利以養鰥寡?此上好仁而下好義也。」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子、畝並見前篇,田畯至喜。來方禋音因祀葉逸織反,以其騂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同上,以介景福葉筆力反。

賦也。精意以享謂之禋。○農夫相告曰:曾孫來矣。於是與其婦子饁彼南畝之穫者,而田畯亦至而喜之也。曾孫之來,又禋祀四方之神而賽禱焉。四方各用其方色之牲,此言「騂黑」,舉南北以見其餘也。以介景福,農夫欲曾孫之受福也。

【纂疏】東萊呂氏曰:「來南方則用騂牲,來北方則用黑牲,獨舉騂、黑者,孔氏所謂『略舉二方,以為韻句』是也。」

《大田》四章,二章章八句,二章章九句。

前篇有擊鼓以禦田祖之文,故或疑此《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篇,即為《豳雅》。其詳見於《豳風》之末,亦未知其是否也。然前篇上之人以「我田既臧」為「農夫之慶」,而欲報之以介福;此篇農夫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而欲其享祀「以介景福」,上下之情所以相賴而相報者如此。非盛德,其孰能之!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於良反,無韻,未詳。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音昧韐音閤有奭許力反,以作六師。

賦也。洛,水名,在東都會諸侯之處也。泱泱,深廣也。君子,指天子也。茨,積也。韎,茅蒐所染色也。韐,韠也,合韋為之,《周官》所謂「韋弁」,兵事之服也。奭,赤貌。作,猶起也。六師,六軍也,天子六軍。○此天子會諸侯於東都以講武事,而諸侯美天子之詩。言天子至此洛水之上,禦戎服而起六師也。

【附錄】問:「《詩》『洛水』或雲兩處?」曰:「此隻就洛邑言之[18]。」問:「『韎韐有奭』,韎韐,毛、鄭以為祭服,王氏以為戎服。」曰:「隻是戎服。《左傳》雲『有韎韋之跗注』是也。」又曰:「詩多有酬酢應答之篇,《瞻彼洛矣》是臣歸美其君,君子指君也。當時朝會於洛水之上,而臣祝其君如此。《裳裳者華》又是君報其臣。《桑扈》《鴛鴦》皆然。」賀孫。

【纂疏】王氏曰:「洛水有二,其一在宗周,其一在東都。宗周則《周官·職方氏》所謂『河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是也。在東都則《書·康誥》所謂『周公初基,作大邑於東國洛』是也。故此詩鄭謂在宗周,王謂在東都,皆通。蓋宗周諸侯所會之地,而東都宣王亦會諸侯於此,是亦諸侯所會之地也。」○濮氏曰:「洛邑初成,成王嘗往受諸侯之朝,宣王復命諸侯於此,《序》所謂『明王』即指此矣。安知非當時美宣王之詩而錯亂在幽王之世,何以別其為『思古』歟?以『君子至止』為諸侯來受爵命,『以作六師』為使之攝卿士以行軍,而因以賞善罰惡稱之,何其誕妄而不怍也。」孔氏曰:「韎韐是蔽膝之衣,合韋為之。韎,草名。」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鞞補頂反琫必孔反有珌賓一反。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賦也。鞞,容刀之鞞,今刀鞘也。琫,上飾。珌,下飾。亦戎服也。

【纂疏】毛氏曰:「天子玉琫而珧音遙珌,諸侯璗琫而璆珌,大夫鐐音遼琫而鏐珌,士珕力計反琫而珕珌。」孔氏曰:「珧似琫[19],蜃甲也。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鏐即紫磨金也。白金美者謂之鐐。珕,蜃屬而不及蜃,用其甲以飾物。」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葉卜工反。

賦也。同,猶聚也。

《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

裳裳者華,其葉湑思呂反兮。我覯之子,我心寫葉想與反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興也。裳裳,猶堂堂。董氏雲:「古本作『常』,常棣也。」湑,盛貌。覯,見。處,安也。○此天子美諸侯之辭,蓋以答《瞻彼洛矣》也。言裳裳者華,則其葉湑然而美盛矣;我覯之子,則其心傾寫而悅樂之矣。夫能使見者悅樂之如此,則其有譽處宜矣。此章與《蓼蕭》首章文勢全相似。

【纂疏】董氏曰:「裳,古文作常,今為裳者,或篆體也。」疊山謝氏曰:「語曰『大名之下,不可久居』,又曰『盛名難居』,有譽而能處此,有道之王能居其令名者,令名無窮矣。」

裳裳者華,芸其黃矣。我覯之子,維其有章矣。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葉墟羊反矣。

興也。芸,黃盛也。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慶矣。

裳裳者華,或黃或白葉僕各反。我覯之子,乘其四駱。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興也。言其車馬威儀之盛。

【纂疏】疊山謝氏曰:「愛其人,見其車馬之盛亦喜之,德足以稱其車服者也。」

左葉祖戈反之左同上之,君子宜葉牛何反之。右葉羽已反之右同上之,君子有葉羽已反之。維其有同上之,是以似葉養裏反之。

賦也。言其才全德備,以左之,則無所不宜;以右之,則無所不有。維其有之於內,是以形之於外者,無不似其所有也。

【纂疏】疊山謝氏曰:「賢者功臣之子孫,有先世之全才厚德,必能似先世之功名福祿。」

《裳裳者華》四章,章六句。

北山之什十篇,四十六章,三百三十四句。

[1]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2] 「敬恭朝夕」,據《商頌·那》篇經文,當作「溫恭朝夕」。

[3] 按,「貽」,據本詩經文當作「詒」。

[4] 「敬恭朝夕」,據《商頌·那》篇經文,當作「溫恭朝夕」。

[5] 「至」原作「下」,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6] 「洲」原作「州」,據本詩經文「淮有三洲」改。

[7] 「語」原作「禮」,「野」原作「禮」,皆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二及《國語·周語中》改。

[8] 「九」原作「久」,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9] 「其」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補。

[10] 「皇皇」原作「黃黃」,據《毛詩正義》卷九之二及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七改。

[11]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2] 「毛氏曰」雲雲,實乃李樗、黃櫄《毛詩集解》卷二十七之文,故「毛氏曰」應作「李氏曰」。

[13] 「羊」原作「毛」,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4] 「獻」,《周禮·大司馬》作「致」。

[15] 「勾龍」,按《禮記正義》卷四十六《祭法》原文及《毛詩正義》卷十四之一孔疏所引均作「後土」。

[16] 「履」原作「裏」,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7] 「粱」原作「梁」,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三改。

[18] 「此隻就洛邑言之」,《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隻是這一洛,有統言之,有說小地名。東西京共千裏,東京六百裏,西京四百裏」。本書引用上文時,作了約捨,使意思更加明確。

[19] 「琫」,《毛詩正義》卷十四之二引郭璞注作「蜯」。此字據《爾雅義疏·釋器》郭璞注又作「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