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態度是羨慕。因為他們把這種“呆”的表現,當成了有成就學者的象征,是一種值得驕傲的名人逸事。甚至還有人刻意效法,故意製造出一些逸事來,表明自己也屬於名學者或者是名人之列。他們忘了,這些大學者的呆事之所以變成了逸事,關鍵在於他們有成就,而且因為這成就變成了名人。如果光有呆事沒有成就,那麼隻好做呆子。所以,西施捧心是謂美,而東施效顰則不僅是醜,而且是呆了。

其實,這些有名的學者,都是平常人,跟我們大家沒有太多的區別,可能智商要稍微高點,但也有限。他們的特別之處,在於精神比較集中,總是把注意力凝聚在一個或幾個點上,也就是集中在他們所從事的學術事業上麵。顯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格外地把精力尤其是注意力,投放到某些方麵的時候,其他的方麵尤其他們所不在乎的日常瑣事,心思投放過少,就未免顯得“弱智”了。俄國作家高爾基說過,所謂的才能,其實就是一種對事物的愛好。需要補充一點的是,隻是當愛好變得專注,才真的變成才能。那些名學者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對某些方麵的學問有興趣,而且能把這種興趣固化專注起來。當然,也因為這種專注,犧牲了一般人都有的日常生活能力。

我們看學者逸事的時候,哈哈一笑之餘,應該有點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