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做事心狠手辣,就連親生兒子都不肯放過。武則天一共生有四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老三是李顯,老四是李旦。第一個有機會繼承皇位的是長子李弘。公元656年,太子李忠被廢黜,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皇太子。李弘為人忠厚,處世謙虛忍讓,而且很具有政治才幹,高宗和大臣們對他都很滿意。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高宗想把皇位傳給李弘。
武則天卻不願意讓兒子來侵奪自己已經習慣專權的政治權力,而且兒子一旦即位,自己的權力夢特別是女皇夢就要破滅了。況且,李弘不是那麼聽武則天的話。於是,在權力和親情之間,武則天選擇了前者。公元675年,武則天用毒藥將年僅24歲的兒子李弘毒死。
李弘死後,高宗由於精神受到刺激,再加上原來的頭疼病,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他已不能再操勞國家大事了,於是就想把皇位讓給武則天。但是,朝中大臣們極力反對,武則天沒能如願,但這對於武則天卻是個極大的刺激與鼓勵。
李弘死後的一個月,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在處理政務過程中也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加上宰相們的輔佐,武則天又感到了權力將要離她而去了。所以,武則天指使人誣告太子貪戀女色,荒廢政事。公元600年農曆八月,李賢被廢掉太子身份,貶為庶人,後來又被迫遷到巴州。
在李賢被廢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兒子李顯被立為太子。683年,唐高宗病死,立下遺囑,讓太子即位,但國家大事還要聽從武則天的意見,這成了武則天日後專權乃至成為女皇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顯即位後就是唐中宗,他尊母親武則天為皇太後。李顯為人非常軟弱,所以對於讓他即位,母親還是比較接受的。但中宗也沒有將寶座坐熱,僅僅兩個月就被武則天趕了下去。中宗即位後,想讓嶽父韋玄貞做宰相,但是父親高宗臨死時立的顧命宰相裴炎不同意,中宗便不可一世地說:“我就是把天下都給了他,又能怎麼樣?”裴炎便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刻召集大臣們到了乾元殿,將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在深宮之中。幽禁中宗後,武則天把小兒子李旦推上了皇位,即唐睿宗。
武則天雖然讓小兒子繼承了皇位,但不許他處理朝政,一切大事都由自己來決定。逐漸地,武則天做女皇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武則天首先將東都洛陽改為神都,準備將來做都城用。她還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稱進行了變動:尚書省改成文昌台,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門下省改為鸞台,侍中改為納言,中書省改為鳳閣,這明顯地是體現了女性特征。原來的宰相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鳳閣鸞台三品”。尚書省下屬的六部也改了名稱:吏部改成天官,戶部成了地官,禮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禦史台分成了左肅政和右肅政兩台,由左台負責監察朝廷,右台負責糾察地方郡縣。
武則天這些為以後做女皇的準備活動被一些大臣識破,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公元684年農曆九月,原來被武則天貶出京城的徐敬業起兵反抗。
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十多天便召集了十萬兵馬。唐朝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專門寫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據說武則天看了之後,並沒有生氣,而是感歎這樣的人才沒有為她所用。可見,武則天在用人上還是用些氣量的,也很愛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