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畢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中國人進入近代,恰恰趕上了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趕上了這樣一個過於持重、也過於保守、皇帝卻特別勤快的王朝。這對於那些特別西化和特別中化在乎夷夏大義的知識分子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非常別扭的境遇。為了對付外部的異族壓迫,先要打倒內部的“異族”,而推翻滿清鹹與共和之後,發現自己麵臨的其實是和前任一樣的困局。清末的革命黨人靠重提“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喚起的民族情緒,顯然後勁不足。晚清時節,由於曆史上固有的王朝末年的種種弊病,清朝的形象雖已在老百姓中大壞,但他們改朝換代的衝動卻也不大,明末老百姓拚死抗爭不樂意要的辮子,到了這個時候反而哭哭啼啼地不願意鉸了,甚至連相當多的漢族士人對“異族”皇帝也死活恨不起來。這些人順從革命,到底更多的是出於對革命的向往,還是意識到世界的大勢所趨?還是依曆史上朝代更迭的規律,認為這個朝代已經二百多年,氣數已盡?真是個說不清的事。那個先是蹲在紫禁城後來又被馮玉祥攆出宮的小皇帝,即使當了十幾年的漢奸(或者滿奸),人們對他依然是同情大大多於嫌惡,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嫌惡。看來,辛亥革命不僅跟農民群眾脫節,甚至與相當多的士人也脫節,清王朝雖然可以倒台,但革命卻難以成功,袁世凱的劫收,實際上是大勢所趨。後來的複辟反複辟,打打殺殺,全國通電,其實隻是上層的政治鬥爭,很難說誰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所有的事件,在鄉野、在市井,至多不過是茶館閑人的一點談資而已,能吹皺一池春水,讓魯迅筆下的七斤和七斤嫂慌上那麼一小會兒已經很不容易了。
清朝走了一百多年了,其實還在。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