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理論的轉型(2 / 3)

這一理論命題的變革,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使文藝從曾經作為政治工具的地位上分離出來,找到了自身應有的客觀位置。也就是說,文藝自身應具有其客觀規律,應有其獨立的特殊內容,它的發展規律不能等同於政治發展的規律。新時期,思想界關於文藝與政治關係的厘清,其實是大勢所趨,是理論界和文藝界對曆史教訓的總結,也是社會曆史和文藝發展的規律和要求。

(三)“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和“文學審美反映”論

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鄧小平的“不再提文藝從屬於政治”,但“文藝也不能脫離政治”呢?如何真正從學理上來認識文藝的特性呢?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全國掀起了美學熱,以審美的觀點來解說文學,成為流行的趨勢。馬克思關於“藝術”掌握世界的思想也給大家以啟發。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感悟”和“妙悟”理論也成為一種思考的資源。蘇聯美學論爭中的審美學派的研究思路的借鑒、“形象思維”問題和“共同美”的討論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高校教科書的流傳,包括1984年童慶炳編寫的《文學概論》(上、下,紅旗出版社)、1989年王元驤編寫的《文學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等,終於形成了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和“文學審美反映”論等新的文學理念。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大、流行最廣的觀點是“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的反映”,這是人們從哲學認識論出發對文學本質所做的結論。這種文學本質論認為,文學是一種認識,形象性就是文學的本質特征。這種把形象當成文學的特性的觀點,顯然承繼了別林斯基的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差別根本不在內容而在處理特定內容時所用的方法”的觀點。這種觀點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最寬泛的意義上看,文學與科學都反映社會生活,其總的對象和內容是相同的,而且文學的確是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而科學則用概念的形式反映生活。然而,這種把文學的特性本質歸結為形象性的觀點,存在著明顯的弱點:首先,形象性並非文學作品所獨有,文學作品中也存在沒有形象的佳作;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這種觀點不符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的辯證法常識。它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如果文學和科學的對象和內容相同,那麼為什麼它們的形式又會如此不相同呢?或者說,既然文學和科學的形式如此不相同,那麼為什麼它們的對象和內容又會相同呢?事實上,文學作為一種無法替代的意識形態,它首先是在對象和內容上具有自己的特點。別林斯基雖然在當時已經拋棄了黑格爾的“理念”的概念,但卻把來源於黑格爾唯心主義理念說的、關於藝術和哲學同一內容不同形式的論點帶進了自己的著作,自己跟自己頂牛:一方麵文學與科學的區別不在內容而在形式,可另一方麵,他又不止一次地談到文學與科學的內容是不同的,文學的內容必須是“詩意的”內容。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個提法說明了文學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共同本質,確認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但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學的特殊本質,說明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充分必要條件。還必須闡明文學反映是什麼樣的(或者說哪個方麵的)社會生活,即文學創作的客體的特征問題;同時闡明文學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怎樣的一種反映,即文學創作的主體的特征問題。因此,理論家們認識到,隻有綜合哲學認識論、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的方法,從創作的客體與主體、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角度入手,對文學的特征進行把握,才能發現文學的本質。

80年代初、中期流行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和“文學審美反映”論,確認了文學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態應有的獨立品格與自身規律。文學“審美”論消解了“文藝從屬於政治”的公式,但又肯定了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理解,把文學的非功利性與功利性結合起來,是辯證思維的成果,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應該充分肯定。80年代以來,文學主體性的討論、文學方法論的討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提出和運用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都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思想解放的成果,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筆可貴的遺產。現在有些人不尊重曆史,不看時代的選擇,在新世紀思想多元化的條件下,以種種理由曲解甚至清算80年代留下的文學理論遺產,是一種喪失曆史感的狹隘思想的表現。

(四)文學理論學科意識的覺醒

新時期過去了20年,中國曆史發生了巨變,社會體製和結構都發生了並將繼續發生轉型重構。文學理論也正是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市場轉型等社會發展的大語境下,伴隨著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重大變化而發展變化,實現了一次重要的轉型,即從政治話語轉變為學科話語。文學理論作為一種思想和意識,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不再被看作是階級鬥爭的晴雨表,不再是政治家們發動政治運動的工具,逐漸地獲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從而從“中心”逐漸到“邊緣”。表麵上看來,文學理論邊緣化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失去全體聽眾的過程,是一個從“神氣活現”到“神氣黯然”的過程。但細細考察,邊緣化正是常態化,邊緣化的結果是文學理論免遭政治的直接“幹預”,文藝學家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研究。文藝學這個學科經過了百年滄桑,終於回歸自身。文藝學學科意識的覺醒表現在如下幾點:

第一,表現在文學理論的學科專業化。文學理論通過獲得了學科形態,一般不再被政治所籠罩所左右。這樣文學理論被看成是一個知識體係。作為一種知識體係,它就要求有自身獨特的專業領域,有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範疇、概念和結構關係。同時,它應該具有理論自身所應具有的(相對的)普遍性和穩定性品格。文學理論以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理論高度去研究和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它以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實踐以及文學發展史的研究所提供的生動豐富的材料作為立論的基礎,同時又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經驗以及文學發展史所提出的一般問題進行概括和總結。文學理論研究逐漸回到文學問題自身,建設意識在文論界多數人那裏成為共識。近幾年有許多文論家在探討文論的邏輯起點問題,不論這個問題現在意見有多少分歧,但問題本身的提出,就意味著人們思考的是文論自身的根本問題。馬克思主義文論界所探討的問題由寫什麼轉到為什麼要寫、怎麼寫、為什麼要寫、怎麼讀、怎麼評等,都說明文論在麵對自身展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文學理論開始找到自己的家園,文藝學的學科家園感的產生和增強無疑是推動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論建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