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在人生中,在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會遭受種種挫敗。這些挫敗給我們帶來了消極的情緒。如果這些消極情緒沒能被化解,它們就會持續地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時時刻刻對我們產生著消極有害的影響。
我們去追羊,這樣的行動可能會使得羊跑得更遠。同樣,我們為追求幸福付出的種種錯誤的努力,也常常使得幸福離我們更遠。
回歸療法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條正確的道路,找到我們失去的羊。因此回歸療法不僅僅是用於治療心理疾病,也是所有人找到人生方向的指南。
第二節 心的循環圈
總結了許許多多的人生故事,我們發現了心理活動過程的一個規律,那就是有一個循環圈。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發展,都是按照一個統一的步驟和過程進行的,並且形成了一個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一切心理和行為都會留下來,從而影響到後麵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循環中下一圈的心理和行為。正因為如此,錯誤會累積,經驗也會累積,迷失者會越迷越遠,或者重返正途。
心理和行為的步驟,可以被詳盡地分成很多環節,也可以相對簡略地分成比較少的環節。我們討論斟酌的結果,分為六個環節是比較恰當的。這樣不至於因為分析出過於複雜的環節,而使人難以理解。也不至於因環節太少,而不能很好地呈現出心理行為活動的全貌。
下麵介紹一下這個六步的迷失循環圈。
1.焦慮
循環圈的第一步,開始於焦慮。
人有種種情緒,積極或者消極。當然我們首先希望減少或消除的,是那些消極的情緒。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從“焦慮”這個情緒開始呢?
後麵我們會發現其根本的原因,不過這裏我們先簡單地說明,這是因為焦慮和其他情緒不同,它是一種可以混合任何情緒的複合情緒。因此,焦慮承載了人生所有的痛苦,而成為驅使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源。其他情緒都有其特殊性,隻在人生的某些特殊境遇中出現,而焦慮在人生的一切境遇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焦慮中的核心,是一種恐懼類的情緒,是一種擔心,是害怕某種“可怕的”事情會發生。和恐懼不同的是,恐懼是針對一種已經出現在眼前的危險,而焦慮則是擔心某種將會發生的危險。
焦慮是一種複合情緒,在這種擔心的基調中,可以混合各種不同的情緒。焦慮和其他複合情緒是不同的。其他複雜情緒,因成分不同,而成為不同的複合情緒。而焦慮的特別之處在於,不管混合了什麼,整體上這個情緒都還是叫作焦慮。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把西紅柿和雞蛋炒在一起,這個菜叫作西紅柿炒蛋。如果把青椒和雞蛋炒在一起,這個菜叫作青椒炒蛋。如果把黃瓜和雞蛋炒在一起,這個菜叫作黃瓜炒蛋。這些菜是什麼,取決於它們的組成成分。但是,有個菜的名字叫作“大雜燴”。這個菜是什麼,和它的組成成分就沒有直接關係了。不管你用的是什麼菜,哪些種不同的菜,燴在一起後都叫作大雜燴。
焦慮,大體上和佛教所說的“煩惱”是同樣的意思,都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
焦慮中有心理能量,這是一種沒有方向的混亂的能量。
2.欲望
我們不能安然忍受焦慮,就會想要改變。這種改變焦慮的意圖就成了我們的欲望。
欲望使得原來存在於焦慮中的心理能量有了方向,“欲”就是“想要”,“望”就是心裏看向某個目標。饑餓的孩子不轉眼地看著店裏的麵包,這就是所謂的欲望。想要吃,就是欲,而把想要吃的欲指向麵包就是望。
我們的各種具體的欲望,歸根結底是一個欲望,想要消除焦慮所帶來的不舒服。消除不舒服之後的那種好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快樂,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欲望的產生,使得焦慮產生的不舒服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因為欲望給出了一個方向,從而使得那種無方向的迷茫得以緩解。欲望中有希望,欲望是一個承諾,現在雖然不舒服,但是如果將來達到了目標,就會好了。這種承諾是一種安慰,它畫出了未來的美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畫餅”——從而減弱了當下的不舒服。
但,未實現的欲望依舊是讓人不舒服的,所謂“求而不得”就會輾轉反側。
3.策略
當意識到僅僅想要是不夠的,目標不會自動地實現,這時候就需要有個方法,幫助我們走向目標。
這時人就開始設想自己的策略。欲望中的心理能量,給了我們趨向目標的動力。欲望中的目標所在,給了我們所趨向的方向。而策略,就是趨向目標的路徑。
最簡單的策略,就是直接趨向目標。想要,就要;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如果簡單的策略有用,人就會滿足於這個策略。
但是常常簡單的策略沒有成效,甚至反而會帶來害處。比如在兩性關係上,如果一個人想要就去要,可能會被別人痛打,甚至被抓捕。或者當我們在寶石櫃台上看到喜歡的鑽石,我們想要就去要的結果,也是被無情地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