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各個環節上起作用的技術(3 / 3)

檢驗環節中,標準的高低是一個重要因素。前麵我們講過,過高的標準將導致過多的失敗,從而使人有過度的沮喪體驗。這會使人更容易灰心放棄,從而不利於人的進步。過低的標準,則容易讓人對自己的要求太低,容易自我膨脹忘乎所以,客觀上也不利於工作的提高。

如果檢驗標準已明顯過高或者過低了,心理谘詢師如何幫助來訪者修改標準呢?

從低標準改變為高標準,基本的方式就是借助自戀。我們可以給高標準一個理由,那就是“我現在不是過去的我,而是更優秀的我”。一般士兵和特種兵的標準當然是不一樣的。但是特種兵為什麼願意接受更嚴苛的標準呢?是因為後者代表自己是更優秀的士兵。因此,當找到一個“更優秀的我”的名稱後,提高標準的方法就是——每一次檢驗時,對自己說:“我要按照這個‘更優秀的我’的標準看,是不是達到了標準。”一段時間後,新的高標準就穩定地成了自己的標準。

降低過於嚴苛的高標準,其困難有兩種:有些人的高標準來自外界,比如父母用過高的標準要求他,降低標準會讓他擔心被“內心中的父母”責備。另一種來自內部,比如自我的要求很高,降低標準會讓他覺得自己“貶值”了。

對第一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人打破規則時的快樂感。接受了一個稍微低一點的標準,不去繼續完善行動。這個時候會有一種焦慮。但心理谘詢師把這個焦慮感解釋為“有意思的冒險”所帶來的焦慮。然後等這個焦慮過去,並沒有帶來壞的後果的時候,來訪者就可以接受這個標準的降低。

對第二種情況,要和來訪者一起分辨,這個標準下降是不是真的讓自己貶值,如果是,那麼我們就不用改變這個標準。如果並非如此,那麼就把這個標準調整當作“自我靈活性”提高的表現看待就好。

標準的穩定性也很重要。如果標準不穩定,則行為方向就會不確定。同樣的行為將會得到什麼評估是不確定的,行為就缺乏指導。增強標準穩定性的方法,是把內心中隱含的並沒有直接說明的那些標準,通過自我覺知過程覺察到,並明確地寫出來。如果發現自己內心中的標準,有些穩定,有些不穩定,那麼在其他條件相似時,要優先選擇穩定的作為標準。另外,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如果情緒化標準不一,高興的時候就放寬標準,不高興的時候就嚴苛,那麼兒童內部的標準也就會不穩定。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標準盡量統一。

檢驗標準中,有些標準來源於外界。比如兒童,父母會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兒童的行動。這些標準會被內化,並成為兒童自己的標準。如果這些標準過高或過低,通過內省看到這個標準的來源,並且決定用自己的標準去替換這個標準就可以了。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用外在標準來檢驗自己是否成功,則和內在標準相比,這樣的標準穩定性是比較差的。比如,如果標準是“讓別人都認為我成功”,那麼,別人認為什麼是成功就很重要。如果處在社會變革的時代,別人的成功標準可能就會改變。那麼,也許你前麵按照別人的標準做了很多,但是別人標準變了,你的成功也就隨之變成了泡影。如果標準是“讓大家喜歡我”,那麼是不是成功就依賴身邊的人的心情,如果身邊的人剛好因別的什麼原因心情不好,自己也就變成了失敗者。

因此,外在標準相對來說,不如內在標準更好。用內在標準,就不會太受外界變化的影響。

如果用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結果來作為標準,穩定性會更好。因為行為結果還是受外界影響的,而行為本身則更加容易自主。這也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隻要自己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標準,就可以鑒定為成功。抗日戰爭期間一個將領在出戰時,回答統帥的提問,說“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如果有人經常失敗,而導致挫折感過強,使得進一步的行動力大為衰減。還有一種心理谘詢方法,那就是“暫緩檢驗”,也就是把檢驗過程停止一段時間。暫緩檢驗,則消極情緒就不會增加,也給了人一個改進自己的機會。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說法就是“隻管耕耘,不問收獲”。

第六節 詮釋環節的心理谘詢

常人往往試圖直接通過教育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但是這往往是失敗的。因為信念是經過對自己的經驗詮釋所得出的,經驗和詮釋過程為這個信念擔保,所以要改變信念,需要從改變經驗或者改變詮釋入手。

如果我們想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就需要讓他的成功經驗增加。我們可以通過先設置相對低難度的任務,讓人多一些成功的經驗,提高一個人的自信。然後再逐步提高難度,從而讓人不斷改進,也進一步提高自信心。這種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可以用作心理訓練。

也可以從詮釋入手,如同認知療法一樣,改變一個人對經驗的解釋,從而改變信念。或用精神分析方法,找出過去的詮釋中的錯誤,從而改變信念。

詮釋環節中,對焦慮的詮釋決定了來訪者下一圈循環的焦慮感受,所以讓來訪者在這個環節對情緒做覺知,減少情緒的互相沾染,從而對自己的情緒更明晰,也是有益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