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焦慮的存在,盡量讓來訪者能覺察到兩層:覺察到想“放棄消除症狀”不成功帶來的焦慮,以及“想消除症狀而不得”所帶來的焦慮,並能夠分辨這兩者。能知道自己內心中的矛盾狀態。
由於人類可以“創造”出各種心理障礙,羅列它們的名字是不可能的,詳細地說明它們的成因更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書中僅以一種情況為例,展示一下回歸療法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心理問題的。
強迫症是一種因焦慮而產生的神經症,其特點是有強迫性的思維或行為。也就是有一些念頭和行為不可控製地出現,強迫症患者努力消除這些症狀,但是越努力這些症狀越嚴重。
按照回歸療法理論,這種情況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焦慮很大,而對世間的成功也沒有了什麼希望的時候,守界的欲望是:減少焦慮症狀。
有些人在營界時,習慣於盡可能全麵地控製自己的方式生活,采用一種“盡可能不犯錯誤”的方式來對待問題;並且選擇了對情緒“克製”的策略,試圖靠壓抑來減少焦慮感。當他們在世間成功方麵失去信心之後,進入守界。他們還是會沿用原來的方式,來消除焦慮。
他們感到焦慮太強烈,隨時可能失控而爆發。於是他們會努力試圖想出一些辦法來獲得“控製感”。這時,他們會自我暗示,隻要做了某些事情,就可以避免危險。而後去做這些事情,就成了一種獲得控製感,減少對失控的焦慮的方法。這些事情本身可以是無意義的行為,比如不要踩到磚塊之間的縫隙,出門要先邁左腳等。有些人會讓自己盡量去想一些無意義的念頭來避免更令人焦慮的想法。這些就形成了強迫性思維和行為。
但是,這些強迫性思維和行為,會對社會適應造成一些困難,而且也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不正常的”。這種結果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感,也就是說這種試圖減少焦慮情緒的努力,在緩解了一些焦慮的同時,也帶來了另外的一些焦慮。
那麼就會在下一圈產生一個欲望:放棄這些症狀,不要去想那些無意義的念頭,不要做那些無意義的行動。但是,因為這些強迫性思維和行為在前一圈是有其存在必要的,所以並不能被消除。因此,試圖放棄這些“症狀”是做不到的。這個失敗又會帶來消極情緒。
於是下一圈,有些人會產生一個“放棄消除症狀的努力”的欲望。但是,因為“減少焦慮症狀”的欲望還在,所以想讓自己放棄也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個“放棄消除症狀的努力”就可能再度失敗,這個時候來訪者內部就出現了矛盾衝突,從而帶來了強迫症狀。“放棄努力不甘心,努力無效又焦心,接著努力更擔心,對己對人沒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回歸療法可以怎麼做呢?那就是一層層走回來。
第一節 回歸到“試圖消除症狀”
覺察焦慮的存在,盡量讓來訪者能覺察到兩層:覺察到想“放棄消除症狀”不成功帶來的焦慮,以及“想消除症狀而不得”所帶來的焦慮,並能夠分辨這兩者。能知道自己內心中的矛盾狀態。
然後,幫助他們至少能接納“放棄消除症狀”的努力不成功帶來的焦慮,既然“不甘心放棄努力”,那就帶著對越治越壞的擔心,繼續去參與治療(治療也是一種努力),下決心“就算越治越壞我也隻好認了”。不以治療成功為目標,而隻是把治療當作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不放棄治療,去做有益於緩解焦慮的一些事情,比如放鬆的方法練習,但是不去設定治療目標。把觀察自己的焦慮的表現作為任務,但不求改變。這一步,谘詢師可以把行動說成是測試,做的動作對不對,有沒有效果都不重要。或者把行動說成是其他目的,比如幹點工作看你是不是有誠意。
病解決不了不要緊,因為還不到幹預病症的時候。心裏不能放棄治療的欲望,正好就讓這個欲望存在。焦慮減少與否不是目標,隻是覺知這個焦慮,理解這是“消除症狀的準備工作”。他的這個行動是在消除症狀,但是並不是要焦慮減少才算成功。谘詢師不用“對、錯、好、壞”來評價來訪者的行動,但可以給出測試結果。
這樣做之後,因為行動沒有目標,所以沒有失敗,也不會有新的失敗感,反而矛盾衝突感減少,因放不下帶來的焦慮減少了。發現總體感覺上好像反而好了一點。這時,也許他“病治不好”的信念反而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