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馬超為偏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為翊軍將軍。
五虎上將中,關羽的權力最大,他可以以劉備的名義出征,也可以隨意斬殺大將,而不需經過劉備同意。劉備此時隻有兩個州郡,一個是益州,一個是荊州,而關羽鎮守荊州,所以,劉備就把荊州全權交給關羽。
張飛是假節,他可以處置違反軍令的下級軍官和士卒,顯然沒有關羽權力大。黃忠與馬超相當,最不公平的是趙雲。趙雲很早就跟著劉備南征北戰,而劉備稱帝後,隻給了他一個翊軍將軍。翊軍將軍不能獨立率軍征戰,隻能輔助主帥主將。
關羽擁有了可以獨立作戰的權力後,第一戰對準了曹仁。
當時,曹仁駐守在樊城,也就是今天的襄陽附近。襄陽距離荊州隻有三四百裏,而且陸路水路都很方便,要保證荊州的安全,需要先拔掉襄陽。
關羽一生中,能稱為輝煌的戰例其實隻有兩個,一個是斬殺顏良,一個是樊城之戰。然而,就憑這兩個戰役,關羽也足以躋身古代名將了,足以稱譽神勇了。
斬殺顏良隻是關羽神勇的序幕,而樊城之戰才是他的巔峰輝煌。可憐的是,關羽在最輝煌的巔峰時刻,大幕嘩然墜落,關羽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斬殺顏良其實帶有很偶然的成分。顏良是河北名將,關羽武功再厲害,也不至於見麵隻一個回合,就將顏良刺於馬下。那麼當時是什麼情況呢?
有人認為,古代人打仗,先要排兵布陣,而當時顏良的陣營還沒有排列結束,關羽就騎著馬衝了過去,趁著顏良沒有留意,一槍刺顏良於馬下。關羽勝之不武。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關羽能夠在顏良軍中勢如破竹,軍士競相逃避,一是人家的陣型還沒有擺好,二是主帥被殺,軍心大亂。要不然,幾十萬人的軍隊,關羽憑什麼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斬殺顏良可能有偶然的運氣成分,但是樊城之戰卻盡顯關羽的能力。
關羽要攻打樊城,而樊城守將曹仁也是一個厲害角色。在曹操的眾多戰將中,曹仁的能力絕對會排列在前五名,他智勇雙全,獨當一麵,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曹操封他為征南將軍和假節,專門對付周瑜和關羽。假節,意思是說曹仁具有誅殺中下級軍官的權力。他的地位相當於蜀國中的張飛,張飛也是假節。
關羽攻打樊城的消息傳到許昌後,曹操擔心曹仁無法抵擋關羽,就派於禁去幫助曹仁。於禁的官職比曹仁要高,他是曹操的左將軍和假節鉞,恰好,關羽是前將軍和假節鉞,兩人的職位完全一樣。
於禁是《三國演義》中被嚴重低估的人,曹操當年征戰的時候,經常任於禁為前鋒;而撤退的時候,經常讓於禁斷後。而且,於禁還是個模範軍人,史書記載:“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人。”
除了曹仁和於禁外,曹軍中還有一員猛將,名叫龐德。當年,馬超與曹操交戰的時候,龐德是馬超的先鋒。曹操占領漢中的時候,龐德投降曹操。
曹仁與關羽在樊城對壘,龐德數次要求出戰,眾將向曹仁建議,別派龐德,因為龐德的哥哥在劉備手下,如果派龐德,龐德會臨陣反戈。龐德氣憤地說:“我受國恩,意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
後,曹仁很感動,就派龐德出戰。
關羽要對付的,是曹操軍營中兩位足以排列前五名的大將,還有一位亡命悍將。所以,這場仗很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