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陳慶之從不做賠本...(1 / 1)

陳慶之讓士卒們發力攻打李長鈞剛剛構築而成的新城,攻打了一天後,毫無進展。第二天,士卒們繼續鼓噪而上,又攻打了半天,一個個看起來異常疲憊灰心。

然後,士卒們就撤退了,他們一路丟盔撂甲,看起來狼狽不堪。新城上的北魏軍隊看到攻城者逃走了,一齊開懷大笑。李長鈞下令打開城門,追擊潰軍。

北魏士兵歡天喜地地衝出來,爭搶著南朝士兵丟在地上的鎧甲頭盔和生活用品。那時候的人都不富裕,一副鎧甲在那個時候的價錢,相當於今天一套範思哲西裝的價格。

北魏士兵正在興高采烈撿拾戰利品的時候,南朝士兵突然翻身殺回,他們抵擋不住,急忙向新城逃去,可是,新城在他們傾城出動爭搶範思哲的時候,已經換了主人。兩座新城就這樣輕易被占領了。

一年前,陳慶之給北魏將領元延明和丘大千準備的套子,現在終於套在了李憲父子的頭上;一年前,陳慶之給元延明和丘大千準備的拐杖,現在終於賣給了李憲父子。趙本山說:“做這副拐又搭工又搭料,一天一宿沒睡覺,不賣不賠了嗎?”趙本山不做賠本生意,陳慶之也不做賠本生意。

新城丟失,壽春顯得很孤立。麵對非常高大堅厚的壽春城池,陳慶之還是不會攻打。

三十六計中有一個招數叫暗度陳倉,圍棋中有一種戰術叫先撈後洗。兩者說的都是偷襲。陳慶之決定偷襲。

壽春很大,越大越容易找到空檔;壽春很高,越高越容易找到弱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陳慶之學過辯證法。壽春城外有鹿角木、陷馬坑、拒馬槍,但也隻是城門口才有,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壽春城裏有懸門,有望樓,有雉堞,但也隻是城門處才有,不是任何地方都有。

在別人的眼中,薄弱的城門是最容易攻陷的地方,所以,所有的機關都安裝在城門上;但是,在陳慶之的眼中,堅固的城牆才是最薄弱的地方,因為這裏隻有磚塊和石頭,沒有機關。

陳慶之決定偷襲。

夜晚,陳慶之派出大隊人馬挑燈夜戰,在城門方向攻打,敲鑼打鼓,齊聲喊叫,故意吸引北魏軍隊的注意力;而陳慶之另外派出一隊精兵,從最隱秘的一處城牆下,爬上城牆。

古代城牆都用青磚砌成,青磚和青磚之間有縫隙,而且,因為壓強的原因,城牆上頭小,下麵大,其剖麵呈梯形。要攀援這些城牆,比現在攀岩的難度並不會大多少。

這群精兵翻牆溜進壽春城中後,四處放火,大喊大叫:“城破了,城破了。”城中混亂不堪,火借風勢,風助火勢,所有人跑上大街,爭相逃命。然後,這群精兵趁亂來到城門方向,打開城門,陳慶之順利進入壽春。

壽春確實很堅固,然而,攻打壽春的陳慶之有計謀。再堅固的城牆,也無法與計謀抗衡。城牆是死的,計謀是活的;城牆是不變的,計謀是詭變的;城牆如鐵,為剛,計謀如水,為柔,而柔能克剛。

史書記載:“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憲,就是北魏的豫州刺史李憲。

壽春被攻陷的消息傳到南京後,剛剛當了和尚的梁武帝蕭衍興奮不已。他一把扯下身上的袈裟,這和尚不當了,我回去擺慶功宴去,為陳慶之接風。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性情中人。他興之所至,隨心所欲。邀請全國名流來雍州府上下棋,自己棋藝沒長進,卻把陳慶之培養成了絕世將才;把蕭寶卷的兒子當自己的兒子養,蕭寶卷的兒子投了北魏;隻給了陳慶之兩千人,就讓他深入北魏腹地,陳慶之刺出了驚豔一槍;覺得陳慶之能打仗,就給了他“總知軍事”的職務,結果陳慶之連戰連捷;當皇帝當得不開心了,就削發為僧;可是和尚打禪的凳子還沒有暖熱,又不當和尚回來當皇帝了。這樣有個性的皇帝,世上少有。南北朝淨出這樣特色顯著的人物。

此戰過後,陳慶之被封為關中侯。關中侯隻是一個名字,和陝西關中沒有任何關係。此時的陝西關中屬於北魏的地盤。

接下來的兩年裏,南朝一片平靜,梵歌聲聲,香火繚繞,風景秀麗的江南成為一座巨大的道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全世界的和尚聽說南朝是佛教樂土,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史書記載:“普通八年,天竺國達摩至廣州。”普通八年是公元527年,天竺國指印度。當時,連佛教發源地印度都派和尚前來取經,可見南朝的佛教思想影響有多大。

梁武帝蕭衍把軍事全權交給陳慶之,他不管不問,每天就隻忙著親切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並與他們親切交談,偶爾再發表一下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觀點。

梁武帝盡管不問朝政,但是他有一個好處,不貪權,不害人。因為有陳慶之等大臣把全國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所以那些年的南朝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而此時的北魏,卻是幹戈四起,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