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2 / 2)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裏,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裏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裏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總之,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舍,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隻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再次才到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理、情、態三事。先要首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今古,眼觀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采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采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老師教學生也應當如此,告訴他繪畫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討,不可叫他固守師法。然後立意創作,這樣才可以成為獨立的畫家。所以唐宋人所傳的作品,不要題款,給人一看就可知道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縑就可以代表他個人啊。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地觀察得來,不隻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曆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

遊曆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並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裏路是必需的。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化境,也就沒有固定的畫法能夠拘束他,限製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為是。古人畫人物,多數以漁樵耕讀為對象,這是象征士大夫歸隱後的清高生活,不是以這四種為謀生道路,後人不知此意,畫得愁眉苦臉,大有靠此為生,孜孜為利的樣子,全無精神寄托之意,豈不可笑!梅蘭菊竹,各有身份,代表與者受者的風骨性格,又是花卉畫法的祖宗,想不到現在竟成了陳言濫套!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著名現代中國畫大師。四川內江人。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麵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對於繪畫、篆刻、書法、詩詞,無所不通,是一“七分人事三分天”。天上不會白白掉下餡餅,世間從來就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努力了不一定夢想成真,但不努力就絕對與成功無緣。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花兒,都曾經浸泡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大師級的人物,都具有常人難以超越的恒心與毅力,都具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其技藝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所以,成功從來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非有用心、恒心者不能摘取這頂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