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再入幕府(1 / 3)

駱秉章,出生於1793年,原名俊,37歲時改名秉章,字龠門,號儒齋,廣東廣州府花縣華嶺村人,就是後來的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華嶺村人 。他是晚清的中興名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和書法家,湘軍的統帥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進士,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掌撰記。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帝命駱秉章出任湖南,任湖南巡。

當時駱秉章在聽說左宗棠回到家鄉後,於是派人送信給他,請他出山,但是左宗棠堅持辭謝不出。

不過出乎左宗棠意料的是太平天國的西征大軍進兵異常神速,銳不可當。1851年10月15日,就在左宗棠離開湖北僅九天,石祥禎部太平軍就一舉攻克了曾經由左宗棠設下重防的田家鎮,打開了進軍湖北的門戶。10月20日,太平軍先後攻占漢口、漢陽。

1852年2月12日,太平軍又在黃州大敗新任湖廣總督吳文鎔所率清軍。四天後,太平軍又一次占領漢口、漢陽。緊接著,石祥禎率領太平軍由湖北挺入湖南。兩湖督撫大員江忠源、吳文鎔等先後戰死,湖廣震動。

當時,左宗棠居住在白水洞,從湘陰縣城逃出的群眾,告之太平軍揚言要進山搜捕左宗棠及其家人。得知消息後,左宗棠將其家人送往湘潭辰山。太平軍隨後便攻占湘潭,與左宗棠帶左夫人一行離開隻相差了兩個小時。左宗棠事後得知,深感萬幸。

太平軍的攻勢越發地猛烈了。從2月27日至3月11日期間的十三天中,太平軍連續攻克嶽州、湘陰、靖港、寧鄉等地,湘軍隻能退保長沙。之後太平軍進逼靖港。

這時,長沙城的上下遊幾十裏處,到處都有太平軍。城中官民惴惴不安。駱秉章此時第三次派使者催促左宗棠出山。正是緣於死裏逃生的僥幸,又加上駱秉章再三敦促再出,左宗棠感到時事更加棘手,一旦太平軍攻入省城,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不得已又一次進入湘幕。

左宗棠此番再入湘幕,麵對的是太平軍大兵壓境的危急局勢。

在此之前,當太平軍由湖北入湖南之時,曾國藩已在衡州編成湘軍陸師十五營、水師十營,實現了張亮基、左宗棠等人於湖南創設由紳士統領的軍隊之初衷。2月25日,曾國藩督率湘軍自衡州出動,迎擊太平軍,並發布了著名的《討粵匪檄》。

在《討粵匪檄》裏,曾國藩強調太平天國\"荼毒生靈數百餘萬,蹂躪州縣五千餘裏\",讓\"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這是\"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鬼神所共憤怒\"。接著又號召普天下\"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因為曾國藩站在了時代道德的製高點,所以成功地動員了廣大的知識分子群體投身到了消滅太平軍的鬥爭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太平軍此前一度接連攻占了嶽州、湘陰、靖港和寧鄉等地,但還是由於後繼不足,放棄了這些新占領的地方,撤回到了湖北。不過,太平軍石祥禎部在與林紹璋部在湖北會合後,又重整旗鼓殺向湖南。他們一路南進,連克嶽州、靖港等地。在太平軍的攻勢麵前,湘軍潰不成軍,曾國藩也狼狽地撤回長沙。

由於駱秉章和左宗棠早有準備,因而長沙的防守極為嚴密,太平軍諸將領商議之後決定留下一部扼守長沙北麵的靖港,而林紹璋則率主力繞道寧鄉直撲長沙西南的湘潭,兩地相呼應,以成南北合圍長沙之勢。

4月24日,太平軍按照計劃成功攻占湘潭。曾國藩、駱秉章、左宗棠等人連忙聚在一起商討對策。左宗棠審時度勢提出了以湘軍主力南攻湘潭而暫不北取靖港的建議。曾國藩聽取了他的建議,派遣猛將塔齊布統領湘軍陸師,褚汝航和彭玉麟率湘軍水師趕往湘潭,水陸並進以夾擊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