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再入幕府(3 / 3)

在左宗棠代駱秉章擬寫的奏折中,最大限度地替曾國藩開脫靖港戰敗的責任,真可謂煞費苦心。這份奏折是這樣敘述靖港之戰的:

臣曾國藩以潭城逆賊屢被官軍水陸痛剿,專盼靖港之賊救援,急應乘機攻剿,俾賊首尾不能相顧。明知水師可恃者均已調赴湘潭,陸路各營,除塔齊布、周鳳山兩營正在潭城剿賊,升用同知林源恩一營駐防平江,此外嶽州、寧鄉兩次失利,陣亡湘勇約七八百名,又淘汰遣散湘勇已千餘名,現存營者,僅及千名,難期得力。

而事機所在,又不敢不急切圖之。是日卯刻,親率大小戰船四十隻,陸勇八百,馳赴靖港上二十裏之白沙洲,相機進剿。午刻,西南風陡發,水流迅急,戰船順風駛至靖港,不能停留,更番迭擊。

逆賊在炮台開炮,適中哨船頭桅,各水勇急落帆收泊靖港對岸之銅官渚。賊眾用小劃船二百餘隻,順西風駛逼水營。水勇開炮轟擊,炮高船低,不能命中。戰船被焚十餘隻,隨風飄散數隻。水勇見勢不支,紛紛棄船上岸,或自將戰船焚毀,恐以資賊,或竟被逆賊掠取。

臣曾國藩在白沙洲聞信,急飭陸勇分三路迅撲靖港賊營,冀分賊勢。陸勇見水勇失利,心懷疑怯,雖小有斬獲,旋即卻退。臣曾國藩見水陸氣餒,萬難得手,傳令撤隊回營,此又初二日靖港剿賊失利之實在情形也。

這份奏折的題目是\"靖港擊賊互有勝負湘潭大捷克服縣城折\",文中不僅稱靖港之役為\"互有勝負\",並且把此役和湘潭大捷合在一起上報。湘潭一戰,殲敵一萬餘人,是太平軍征戰時期整個戰局的重大轉折點,後來的李秀成把這次湘潭之戰,總結為太平軍的十次重大失敗之一。

盡管曾國藩和湖南提督鮑起豹都在奏折上列銜,但畢竟是由駱秉章牽頭寫的,其可信度當然也就大不一樣。

有了以上這些鋪墊,曾國藩靖港之敗的責任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此,雖然曾國藩自請處分,但鹹豐皇帝相信從駱秉章的角度講述的內容應該是真實可靠的,於是僅僅作了這樣的處理:

至屯踞靖港逆船,經曾國藩親督舟師進剿,雖小有斬獲,旋以風利水急,戰船被焚,以致兵勇多有潰敗。據曾國藩自請從重治罪,實屬咎有應得。姑念湘潭全勝,水勇甚為出力,著加恩免其治罪,即行革職,仍趕緊督勇剿賊,戴罪自效。

湖南提督鮑起豹,自賊竄湖南以來,並未帶兵出擊,迭次奏報軍務,僅止列銜會奏。提督有統轄全省官兵之責,似此株守無能,實屬大負委任,鮑起豹著即革職。所有湖南提督印務,即著塔齊布暫行署理。

顯然,對於曾國藩的革職留用,隻是做做樣子而已,相反,將與曾國藩矛盾甚深的鮑起豹革職,則是實實在在地支持了曾國藩。由左宗棠起草的這份奏折對曾國藩在當時形勢之下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如果仔細閱讀,是不難品味得出的。

7月7日,湘軍兵分三路直趨嶽州。7月25日,湘軍收複嶽州。一個月後,太平軍被迫全軍退出湖南。湘潭大捷確立了湘軍的聲望,也讓曾國藩在湖南的境遇立刻大大好轉,他應駱秉章之請,重新搬回長沙辦公。

當太平軍撤出湖南回師湖北以後,左宗棠仍然打算辭別駱秉章的幕府,返歸故鄉。駱秉章又怎願放過如此大才,於是誠心挽留,左宗棠被他誠意打動,最終勉強同意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