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棠剛明有智略,內綏土寇,外協鄰軍;東征兵源、餉源倚之為根本。湖南屹然強國矣!
左宗棠在駱秉章幕府做的第三件事: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為抵抗外來侵略獻計獻策。
鹹豐六年九月,就是1856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突然進犯廣州,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也借口\"馬神父事件\",對中國進行訛詐。鹹豐七年,就是1857年,這年十一月,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清廷此時的指導思想是盡量避免與英、法決裂,正如鹹豐帝發布的\"上諭\"所說:
此次已開兵釁,不勝固屬可憂,亦傷國體,勝則該夷必來報複,當此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
而左宗棠目睹這種情況,卻是頗想有所作為。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俘獲兩廣總督葉名琛,成立了以廣東巡撫柏貴為首的地方傀儡政府,但北京對此茫然無知。駱秉章派人向來自廣東的商人了解情況後,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奏告了廣州失守情況。不久,又上奏揭露:
葉名琛以淵默鎮靜為主,毫無布置,惟日事扶鸞降乩,冀得神祐\",指出\"廣東省城之禍,由於葉名琛平日不能固結民心,臨時不能豫為戒備,非由夷人狡悍難防所致\"。如果能夠\"經理得宜,民心悉固,兵氣漸揚,逆夷亦何能為患?
當時,左宗棠是駱秉章奏稿的主要撰寫人,奏折的內容當然也反映了左宗棠本人的思想。
針對緊急形勢,左宗棠又寫信給時任湖北巡撫的朋友胡林翼說:
夷務屈辱至極,恐將更有不堪者,然竊意華夷雜處,釁端之開必速,彼時以一支勁旅護天津,而後與之決死戰,當可得誌,但隻求勳舊諸公勿參異論以惑視聽,則吾事諧矣。
這個意見,後來在駱秉章的奏折(鹹豐八年正月二十日)中作為一個完整的禦敵方案提出來:
香山、東莞、新安三屬,民氣最強,但得一二好州縣暗為布置,許以重賞,令其密相糾約,勿漏風聲,飆忽而來,趁夷兵赴省之時,乘虛搗其巢穴,奪其輜重炮械,則逆夷回顧不遑,安能久踞省城,肆其要挾?亦未嚐非製夷之一奇也;天津內河水麵窄狹,非夷船之利,誠能製之於陸,一再痛創,亦當不敢妄萌要挾之心。總之,製夷宜於內河,宜於陸戰,不宜與之角逐海口。
但當時清廷根本沒有抵抗到底的決心,一味\"曲意姑容\",左宗棠代駱秉章所擬的\"製夷\"之策,自然不會被采納了。
左宗棠所擬的抵禦外侮之策雖受到冷落,但他在與太平軍對壘過程中顯露的才幹卻為時人所注目,名噪一時,一些高級官員競相向皇帝舉薦。
鹹豐五年十二月,就是1856年1月,禦史宗稷辰上疏說:
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權達變,為疆吏所倚重。若使獨當一麵,必不下於林翼、澤南。
這一道奏章,引起了鹹豐皇帝的注意,遂命湖南巡撫\"加考送部引見\",駱秉章則以\"該員有誌觀光,俟湖南軍務告竣,遇會試之年,再行給谘送部引見\"回複,此事就擱置下來。
鹹豐六年,就是1856年,這年七月,署湖北巡撫胡林翼又上疏極力推薦左宗棠:
臣與兵部郎中左宗棠同受業於前禦史賀煕齡之門,深知其才學過人,於兵政機宜、山川險要,尤為究心。臣曾薦於前兩江總督臣陶澍、前雲貴總督臣林則徐,均稱為奇才,......臣薦於前撫臣張亮基,召入幕府,專襄兵事,......湖南撫臣駱秉章、侍郎臣曾國藩招入幕中辦事,其才力猶稱。兼及江西、湖北之軍,而代臣等為謀,業經禦史宗稷臣奏明在案。該員秉性忠良,才堪濟變,敦尚氣節,剛烈而近於矯激,麵折人過,不少寬假,人多以此憂之,故亦不願居官任職。伏思聖明之世,正氣常伸,該員畏罹世網,殊為過慮,......臣既確知其才,謹據實臚陳聖聽,以儲荊楚將材之選。
鹹豐帝看到這份奏折後,於鹹豐七年,就是1857年,這年五月發出\"上諭\",要駱秉章探詢左宗棠能否幫辦曾國藩軍務,但因為此時曾國藩、左宗棠之間有些矛盾,\"彼此不通音問\",駱秉章也不願左宗棠離去,此議遂寢。不過,左宗棠對於皇帝的青睞還是非常感激的,他給湘軍將領劉騰鴻寫信說:
前此間曾奉廷寄,垂詢及鄙人可否幫同曾某辦理軍務,並諭左宗棠素有謀略,無意仕進,與人寡合雲雲,實為欽感之至。
鹹豐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就是1859年1月6日,鹹豐帝在養心殿召見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詢問了左宗棠的一些情況,郭嵩燾後來追記了這次談話的內容:
上曰:\"汝可識左宗棠?\"
曰:\"自小相識。\"
上曰:\"自然有書信來往?\"
曰:\"有信來往。\"
上曰:\"汝寄左宗棠書,可以吾意諭知,當出為我辦事。左宗棠所以不肯出,係何原故?想係功名心淡。\"
曰:\"左宗棠自度賦性剛直,不能與世合,所以不肯出。撫臣駱秉章辦事認真,與左宗棠性情契合,彼此亦不能相離。\"
上曰:\"左宗棠才幹何如?\"
曰:\"左宗棠才盡大,無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上曰:\"年若幹歲?\"
曰:\"四十七歲。\"
上曰:\"再過兩年五十歲,精力衰矣!趁此時人尚強健,可以一出辦事也,莫自己遭踏,汝須一勸勸他。\"
曰:\"臣也曾勸過他,他隻覺自己性太剛,難與時合。在湖南亦是辦軍務,現在廣西、貴州兩省防剿,籌兵籌餉,多係左宗棠之力。\"
上曰:\"聞渠尚想會試?\"
曰:\"有此語。\"
上曰:\"左宗棠何必以科名為重。文章報國與建功立業所得孰多?渠有如許才,也須得一出辦事才好。\"
曰:\"左宗棠為人是豪傑,每談及天下事,感激奮發。皇上天恩如果用他,他也斷無不出之理。\"
從以上對話中可以看出,鹹豐帝確實對左宗棠寄予很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