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與馬尾船政(1 / 3)

經過左宗棠一年多的籌備,馬尾船政局於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1868年1月18日,正式開工,以後幾經擴建,規模不斷增大,計包括繪事院,即製圖班、模廠、鑄鐵廠、船廠(附有舢板廠、皮廠、板築所)、鐵脅廠、拉鐵廠、輪機廠(附有合攏廠)、鍋爐廠、帆纜廠、儲炮廠、廣儲所(附有儲材所)等廠所,以及船槽、船塢等。

此外,根據左宗棠的計劃,還在船政局內創辦了船政前、後學堂(前學堂學製造,後學堂學駕駛)和\"藝圃\"(技工學校)以培養自己的造船工程師、近代海軍軍官和技術工人。

船政局包括工匠、徒工、學生、管理人員、警衛官兵在內,共有兩千六百多人,並有五十名左右的歐洲雇員,成為中國第一座新式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之一。它建造的第一艘木質輪船\"萬年青\"號於同治八年五月初一日(1869年6月10日)下水,排水量一千四百五十噸。截止到同治十三年,就是1874年,馬尾船政局共造船十五艘,總排水量為一萬五千九百三十二噸。到同治十二年(1873)底,洋員匠均遣散歸國。

左宗棠雖在馬尾船政局創建時就離開了福州,但他一直關心著船廠的建設,\"身雖西行,心猶東注\",每當聽到一艘艘新造輪船相繼下水的消息時,都興奮異常,他在寫給沈葆楨的信中說:

今船局、藝堂既有明效,以中國聰明才力兼收其長,不越十年,海上氣象一新,鴉片之患可除,國恥足以振矣!

但是由於國內工業基礎極其薄弱,船局又缺乏管理經驗,且管理體製陳舊、落後,馬尾船政局在建設中遇到了重重障礙,特別是後幾任閩浙總督與船政局常有齟齬,不能和衷共濟,像接替左宗棠任閩浙總督的吳棠就公開唱反調說:

船政未必成,雖成亦何益?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就是1871年1月23日,內閣學士宋晉又上奏清廷,認為\"閩省連年製造輪船,聞經費已撥用至四五百萬,未免糜費太重。此項輪船將謂用以製夷,則早經議和,不必為此猜嫌之舉。且用之外洋交鋒,斷不能如各國輪船之利便,名為遠謀,實同虛耗\",因此要求\"暫行停止\"。

左宗棠當即加以駁斥,指出:

竊維此舉為沿海斷不容已之舉,此事實國家斷不可少之事,若如言者所雲,即行停止,無論停止製造,彼族得據購雇之永利,國家旋失自強之遠圖,隳軍實而長寇仇,殊為失算。

由於左宗棠和沈葆楨的堅持,馬尾船政局終於得以維持下去,直到光緒三十三年,就是1907年,才因種種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停辦。該局自同治六年,就是1867年,這年十二月正式開工起,到光緒三十三年,就是1907年,停辦為止,幾十年間共造船四十艘,詳情列表如下:

左宗棠創辦了馬尾船政局,這是一個重要的洋務企業。那麼,左宗棠辦洋務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左宗棠辦洋務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認為要抵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利益,必須立足於自強,他說:

我能自強,則英、俄如我何!不能自強,則受英之欺侮,亦受俄之欺侮,何以為國?\"

為了達到自強目的,左宗棠迫切希望改變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狀態,強調\"中不如西,學西可也\"。又說:

謂我之長不如外國,藉外國導其先可也;謂我之長不如外國,讓外國擅其能不可也。

左宗棠認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絕不低於西方人,隻要自己努力,又善於學習,是完全可以迎頭趕上的。在他看來,中國所以在科學技術上落後於西方,主要是因為輕視\"藝事\",他說:

中國人才本勝外國,惟專心道德文章,不複以藝事為重,故有時獨形見絀。

在得知馬尾船政局已初見成效後,左宗棠十分欣慰,立即給沈葆楨寫信說:

後此賡續,恢張規模,既得熟極巧生,安知不突過西人耶!\"

他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卻不迷信洋人而妄自菲薄,這就是左宗棠辦洋務的可貴之處。

左宗棠辦洋務的第二個特點是他堅持自造、自管的獨立自主原則,反對外國控製。他在總結自己辦洋務的經驗時說:

因思自強之道,宜求諸己,不可求諸人,求人者製於人,求己者操之己。

意思就是,欲達自強之目的,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

還在創辦船政之始,左宗棠就毫不含糊地指出:

所以必欲自造輪船者,欲得其造輪機之法,為中國永遠之利\";\"夫習造輪船,非為造輪船也,欲盡其製造、駕駛之術耳!\"

左宗棠之所以這樣強調\"自造\"和\"自駕\",目的就在於擺脫外國的控製,他說:

既能造船,必其能自駕駛,方不至授人以柄。

這一方針基本上是由左的接班人沈葆楨貫徹執行了的。同治八年夏,就是1869年夏天,船政局製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下水,\"該輪船自管駕官遊擊貝錦泉以下,正、副管輪、管隊、舵工、水手、管水氣表、頭二等升火各色人等,均係浙江寧波府人居多,無一洋人在內\"。而且以後新造各船,俱由華人駕駛,並無洋人攙雜其間。

再從製造看,同治十一年,就是1872年,船政局與日意格約限將滿,沈葆楨\"力催洋員、洋匠認真教導中國匠徒,刻意講求\"。在沈葆楨的催促下,日意格從同治十二年(1873)夏開始\"逐廠考校,挑出中國工匠、藝徒之精熟技藝、通曉圖說者為正匠頭,次者為副匠頭,洋師付與全圖,即不複入廠,一任中國匠頭督率中國匠徒放手自造,並令前學堂、繪事院之畫童分廠監之,數月以來,驗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

這一年年底,沈葆楨辭退所雇洋匠,日意格也離開了馬尾船政局。從此,船政局完全在中國當局管理下進行生產。左宗棠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說:

東南之有船局,惟滬與閩。滬非洋匠、洋人不可,閩則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駕。

這是符合事實的。同治十三年,就是1874年,外國雇員如約撤走,中國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完全承擔了造船任務。光緒二年(1876)二月,英國海軍軍官壽爾在參觀了馬尾船政局後說:\"這裏最近造的一隻船--船引擎及一切部分,在建築過程中,未曾有任何外國人的幫忙\",\"現在船政局的管理實際上是在中國人手中。\"

後來,馬尾船政局為了改進技術,製造\"康邦\"輪機(複式蒸汽機,有兩個汽缸)和\"鐵脅\"兵船(鐵、木合構軍艦),才又重新聘請外國技術人員,但受聘者純屬雇員,根本不能在船政局起支配作用。隨著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逐步掌握了新技術,少量洋員也在合同期滿後立即歸國,而\"以學成、藝成之學生、藝徒代之\"

以往論者曾對左宗棠任用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提出非議,認為兩人是船政局的\"太上皇\",並由此推論出左宗棠是法國的\"代理人\"。這種指責顯然是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根本沒有去研究客觀存在的事實。確實,左宗棠對日意格、德克碑相當信任,\"一切事務,均責成兩員承辦\"。

但是當時的形勢是中國要想自造輪船隻能如此,因為\"中國無一人曾身曆其事者,不得不問之洋將\"。後來,德克碑與日意格鬧矛盾,於同治九年(1870)二月離開船政局,去甘肅找左宗棠,監督職務就由日意格一人擔任。

船政局監督負責通盤設計、製造等工作,權限相當大,但他必須受總理船政的節製和調遣,並不是隨心所欲、獨斷獨行的\"太上皇\"。左宗棠在任命正、副監督時就指出他們的權限,在於\"承辦船政大臣委托的一切事務\",要求兩人信守合同,\"條約外勿多說一字,條約內勿私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