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與馬尾船政(2 / 3)

沈葆楨也曾明確指出:

監督為船政而設,船政為中國工程,中國有大臣主之

日意格自己也承認總理船政大臣\"蓋總中國、外國員匠而理之也。總理之下設立監督,固有約束洋員匠、督工教造之任,然每事必請示欽憲(指總理船政大臣)而後行,蓋以欽憲膺船政之重責也\"。

當外國雇員被辭退後,左宗棠十分興奮,他在答友人的信中說:

其始請法人為監督,帶其師匠教華人,今已辭洋匠而用華人,自造自駕,法監督亦於上年資遣歸國。識者頗謂海上用兵以來,唯此舉為是。

左宗棠辦洋務的第三個特點是他重視對洋務人才的培養。左宗棠的人才觀,在當時是很可取的,他早年就提倡研究有實用價值的學問,反對讀書人埋頭於時文製藝(即八股文)中。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一針見血地批評了\"開科取士\"的八股時文,認為它是人才成長的大敵:

人才之少,由於專心做時下科名之學者多,留心本原之學者少。且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到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薄弱,反不如鄉裏粗才尚能集事,尚有擔當。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此我閱曆有得之言。

這種提倡實學,培養有用人才的思想,在左宗棠從事洋務活動時又有所發展。

左宗棠認為,中國和外國對人才的判斷和培養存在很大差別,他指出:

中國之睿知運於虛,外國之聰明寄於實。中國以義理為本,藝事為末,外國以藝事為重,義理為輕;中國人才本勝外國,惟專心道德文章,不複以藝事為重,故有時獨形見絀。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希望能扭轉輕視\"藝事\"(即工業文明)的社會風氣,並致力於培養一批把\"聰明寄於實\"的有用人才。在左宗棠看來,如果中國有了一批精通洋務的人才,那麼\"彼族(指西方列強)無所挾以傲我,一切皆自將斂抑,自強之道此其一端\"。也就是說,培養洋務人才是擺脫列強挾製、謀求自強的重要舉措。

為培養洋務人才,在馬尾船政局創辦之初,左宗棠就決定在局內設立\"求是堂藝局\",以培養造船和海軍人才。他在一份給清政府的奏折中說:

夫習造輪船,非為造輪船也,欲盡其製造、駕駛之術耳;非徒求一二人能製造、駕駛也,欲廣其傳,使中國才藝日進,製造、駕駛展轉接受,傳習無窮耳。故必開藝局,選少年穎悟子弟習其語言文字,誦其書,通其算學,而後西法可衍於中國。

為此,左宗棠具體主持製定了\"藝局\"開辦的章程,對學製、培養目標、學生待遇、考試製度都做了具體規定。學校的學製是五年,隻是在端午、中秋、歲末時才放假,

考試製度很嚴,每三個月考試一次,並根據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獎懲。考一等者,賞洋銀十元;二等者,無賞無罰,三等者\"記惰\"一次。三次連考一等,除照章獎賞外,還另獎衣料,以示鼓勵。兩次連考三等者要戒責,三次連考三等就要除名。

而學生的待遇卻比較優厚,除夥食、醫療都是免費外,每人每月還要發給贍養銀四兩,而且\"學業日進,則贍銀日增\"。當時,福州的大米價格大約是每倉石一點五至二點五兩銀子,四兩白銀可買米約兩石,約合二百四十市斤,基本上可以解決一個八口之家的吃飯問題。

左宗棠還主張向外國派出\"遊曆\"和\"遊學\"人員,即出國考察人員和留學生,以進一步培養軍事、技術和外交方麵的人才。同治六年,就是1867年,他上書總理衙門,要求責成沿海督撫及船政大臣在江、浙、閩、粵等省通曉外國語的士商中,\"精為訪擇\",確定名額,\"以遊曆為名\"派赴國外考察學習,將來駐外使節\"即從此項人才內挑派\"。

同治十二年,就是1873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奏請派船政學生赴英、法兩國深造,左宗棠力表讚同,他說:\"藝局生徒赴各國遊學,以擴見聞、長識解,自題中應有之義\",並提出\"不獨英、法、咪(即美國)應遣人前往\",而且凡有長技可學的國家,都應在考慮之列。以上事實,足以說明左宗棠對培養洋務人才,是非常重視的。

對於左宗棠創辦馬尾船政局應該如何評價呢?以往論者往往是貶低的多,肯定的少,這種評論其實在船政創辦的過程中就一直存在。但如果全麵地、客觀地、曆史地去分析,就可以比較清晰地認識到它的曆史意義了。

首先,它是在排除了種種阻力之後,我國創辦的第一個新式造船廠,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盡管自造的船艦在質量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創建了本民族的國防工業,從無到有,畢竟是件好事,正如左宗棠所說:\"

縱令所製不及各國之工,究之慰情勝無,倉卒較有所恃。且由鈍必巧,由粗而精,尚可期諸異日,孰如羨魚而無網也!

僅就船局所造船艦質量而言,也應做具體分析。當時的中國采掘工業、鋼鐵工業、金屬冶煉業、機器製造業都毫無基礎,自然不能建成獨立的造船工業體係,船政局不得不向外國購買機器、鋼料、鋼板、優質煤以及大炮、水雷、電纜等物。創辦伊始,技術水平落後,船艦質量不高,是正常現象。但難能可貴的是,由於技術人員和工人的不懈努力,造船技術在不斷進步中。

馬尾船政局開始不能自造輪機,前四艘輪船的輪機都購自外國,但從同治八年(1869)起,船局開始有能力自造一百五十匹馬力的輪機,到同治十年(1871)夏,第五號輪船\"安瀾\"號下水,所配輪機、鍋爐都是由廠中自製的,而且第二副、第三副輪機還在繼續按圖樣生產。

光緒二年,即1876年,英國海軍軍官壽爾參觀船政局,他在談到自己的觀感時這樣說:

我到時,人們正在把兩對一百五十匹馬力的船用引擎放到一塊兒去。它們是本船政局製造的,它們的技藝與最後的細工可以和我們英國自己的機械工廠的任何出品相媲美而無愧色。\"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尾船政局的設計水平和造船能力也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船廠開始時所造的輪船都是木脅,到光緒二年(1876)建成鐵脅廠後,就開始建造鐵脅輪船了,翌年三月下旬,第一艘鐵脅輪船造成,命名\"威遠\",五月初旬,第二艘鐵脅輪船\"超武\"號又造成,\"所有鐵脅、鐵梁、鐵牽、鐵龍骨、鬥鯨及所配輪機,均係華工按圖仿造,視''''威遠''''經始時手技較熟\",\"與購自外洋一轍\"。

光緒五年(1879)初夏,船局所雇拉鐵洋匠期滿歸國,\"鐵脅、鐵梁、鐵牽及船艙、鍋爐應用四尺零闊之鐵板,華工均能自製\"。而當時世界先進的造船國家如英國也是在十九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才開始由木脅過渡到鐵脅的。

同治九年,即1870年,英國\"擁有輪船一百一十萬噸,其中大部分尚係木船\",至光緒元年,即1875年,散德蘭(當時的英國造船業中心)建造的最後一艘木船下水,\"此後十年左右,這類船都是用鐵建造的,繼而開始了鋼和帆的混合時代\"。

光緒元年,日意格回國,沈葆楨托其代購七百五十匹馬力\"康邦新式臥機、立機各一副\",第二年,船政局即開始仿造\"康邦輪機\"即複式蒸汽機。

光緒七年(1881)九月十八日,馬尾船政局試製兩千噸級巡洋艦\"開濟\"號,這艘船噸載二千二百噸,配新式二千四百匹馬力康邦臥機一副,機件之繁,馬力之大,是船政局開設以來從未有過的。該艦由船政畢業生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等根據國外式樣設計、監造。由於首次試造大艦,缺乏經驗,無先例可循,技術上難免會出現一些差誤,如試航時遇颶風,抽水機即不合用,速率也未達到設計水平。但對於首次試製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