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因病逝去(1 / 1)

1872年3月12日,清朝一代名臣曾國藩因病逝世於江寧兩江總督府。消息傳出時,天下震動。一時之間,他的同僚朋友、門生故吏,紛紛雲集江寧,並為其屬文作聯,以示悼念。

身在軍營之中的左宗棠,在聽說曾國藩去世的消息時,也是十分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竟然會這樣畫上了休止符。其實在他心中,早就有了與曾國藩和解的想法了,但是一方麵由於軍事匆忙,另一方麵,也因為他以為時間還長。缺沒想到,和解的機會就這番永遠失去了,身在西北前線的左宗棠,現在唯一能夠做的,也隻是派人千裏迢迢送去他的挽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國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這是左宗棠對曾國藩和他們兩個關係由衷而做的評價。左宗棠的挽聯使我們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滿,同時又襯托出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情操,不然怎麼能讓左宗棠心服呢?

更為令人意外的是,左宗棠在這幅挽聯後麵,居然署的是\"晚生\"二字。凡曾、左二人通信,從左宗棠為布衣時起,都是稱兄道弟,左宗棠從不肯讓一步。在曾國藩官拜大學士後,按慣例左宗棠對曾國藩須自署\"晚生\",左宗棠卻說,\"唯念我生隻後公一年,似未為晚,請仍從弟呼為是\"。所以生前左宗棠從來沒對曾國藩稱過晚生,這也成為當時官場上一則趣事,因此誰也沒想到左宗棠會在挽聯上署\"晚生左宗棠\"。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人物,他們誌同道合,鄉裏鄉親,年齡相近,本應是極好的朋友,然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一直都不融洽。兩人的矛盾、衝突,跟日常司空見慣的這類事情大相徑庭,根本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僅僅是因為意氣!盡管已經老死不相往來,但卻都一直在內心深處保留著對方的位置,因此,曾國藩在離開人生舞台最終謝幕的時候,對於這個問題,大概也是帶著深深的遺憾走的吧?

坐在西北軍營之中,左宗棠回想起與曾國藩一生的林林總總、恩恩怨怨,越想越覺得傷懷。隻有失掉了老朋友的這一刻,他才意識到他的損失是多麼巨大,他又是多麼對不住這位忠厚長者。他和曾國藩較量了一生短長,總也不服氣,但是到了這一刻,靜心反思,他服了。他自甘同時代第二人的身份,所以以\"自愧不如\"四字作為二人關係的最後總結。這對心高氣傲的左宗棠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

傷心過後,左宗棠在當年夏天進駐蘭州,9月份他派遣劉錦棠去鎮壓西寧及其周邊地區的回民軍。劉錦棠幾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西寧。在此的回民軍另一首領馬桂源投降,隨即被處死。至此,甘肅的回民軍隻剩下肅州這最後的根據地了。

在10月份的時候,左宗棠親抵肅州,駐營城南兩裏許,指揮攻城。到了1873年2月,左宗棠開始大規模向肅州調兵,對該城進行合圍。

左宗棠命令各軍用後膛大炮和劈山炮等新式武器對肅州城猛烈轟擊,肅州城牆被轟塌多處,但回民軍堅決死守,清軍強攻之下損失頗重。左宗棠為避免更大損失,決定環繞肅州城修築壕溝與壁壘,死死圍困回民軍。這一招果然奏效,肅州城內糧草不足,饑荒已經讓城內居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馬文祿部回民軍難以抵擋,遂出城投降,隨後被殺。清軍在夜間攻克肅州。

至此,活躍了數十幾年之久的陝甘回民起義基本被鎮壓下去了。左宗棠曾於1868年9月25日回答慈禧太後說:\"他需要五年的時間來平定陝甘,。\"此刻,他做到了。清廷在左宗棠平定陝甘之後,賞加他為協辦大學士。

左宗棠站在一座高樓上遠眺西北,那裏是肅州以西的嘉峪關,而嘉峪關再往西去便是新疆。他知道他是使命還沒有完成,他的下一個目標也將會在那裏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