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戚與宦官的纏鬥(1 / 3)

劉秀之前那些大名鼎鼎的皇帝,在接班人問題的處理上都有瑕疵。嬴政因此而國破家亡,劉邦險些重蹈嬴政的覆轍,劉徹則有驚無險地度過。劉邦和劉徹在接班人的處理上雖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劉秀也不例外。

劉秀的皇後是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當初劉秀在河北打天下,為爭取實力雄厚的劉揚的支持,才有了這樣一樁政治婚姻。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思想“陰陽結合,事業有成”的實踐。劉秀稱帝後,以劉揚為首的同姓王們勢力強悍,劉秀隻能立郭聖通為皇後,自然而然,兩人的孩子劉疆就是太子。

但劉秀仍心係陰麗華。他覺得對不起陰麗華,他先娶的陰麗華,洞房花燭夜,他因實現人生理想而激動得語無倫次,發誓要給陰麗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如你所知,對於皇帝的女人而言,最好的東西當然是皇後的寶座。可出於政治原因,劉秀食言了。他每天都糾結這件事,一直糾結了十七年。公元41年,劉秀突然宣布廢掉皇後郭聖通,陰麗華成功頂替。和後來的唐帝國皇帝李治(高宗)廢掉王皇後而立武媚娘不同,反對劉秀的聲音極為微弱。這當然是因為劉秀能審時度勢。他看到親王們的實力已大不如前,廢掉親王們扶持的皇後郭聖通沒有風險,更重要的是,帝國那些知識分子官員在他的嗬護和洗腦下,已喪失對國家提出中肯建議的能力。

劉秀廢掉郭聖通,一方麵是人性之善,他發自真心喜歡陰麗華,所以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她;另一方麵則是更重要的政治考量,他沒忘記西漢帝國初期的呂後專政,一大批外戚和劉氏皇族分庭抗禮,他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這方麵,陰麗華家族的勢力要遠遜於郭聖通家族。很明顯,在他百年之後,如果郭聖通成為皇太後,那就是個雷。

如今雷被排除,他可以安枕於九泉。然而,人有人的計劃,老天卻自有安排。劉秀去世後,劉秀和陰麗華的兒子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劉莊繼承了劉秀苛刻的基因,緊盯吏治,東漢帝國進入盛世,其繼承者劉炟(章帝)放棄老爹的嚴苛,用寬厚對待所有人。劉炟是仁慈的皇帝,但政治有時候絕不能仁慈,東漢帝國經過三個皇帝的光明後,迅速陷入黑暗。

劉秀生前最恐懼的是外戚政治,老天偏偏讓他噩夢成真。中國人始終有個迷信觀念,一個人的運氣是固定的,前半生用完,後半生就沒得用,個人如此,家族也如此。劉邦家族的運氣幾乎被西漢的皇帝們用完,到劉秀時,剩下的運氣全部出動,一股腦兒都砸在劉秀頭上,然後餘波惠及劉莊和劉炟,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種運氣的喪失首先表現在劉秀後代的基因上。東漢帝國共十二位皇帝,除了劉秀、劉莊、劉炟和末代傀儡皇帝劉協,餘下的八個皇帝即位時最大年齡隻有十五歲(第十一任皇帝劉誌),最小年齡才三個月(第五任皇帝劉隆),八個皇帝中隻有一人活到三十六歲,其中有三個皇帝沒有兒子,這也是東漢皇帝都是小孩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老皇帝沒有兒子,所以就給了野心家挑選其他小孩作為皇帝的機會,東漢劉炟以後,皇位大都非直係傳遞。

這群兒童不是一出生就能打怪的葫蘆娃,而是智識未開化的肉體凡胎,於是,皇權自然而然滑落到了以皇太後為首的外戚手中。

劉秀生前擔心兩件事,一是外戚專權,二是皇位不能直係(立嫡以長)傳遞。結果,兩件事全都發生了。

東漢掌權的這些皇太後如果都像呂雉那樣懂政治也好,可她們長在深宮,雖然年輕貌美、風韻猶存,但智商不在線,根本不了解複雜的政治局勢。於是,權色在手的她們必須請人幫忙。請政府官員,她們和他們不熟,她們不知道哪些外臣有能力,也不知道誰有良知,誰喪盡天良;請太監幫忙,太監可能還沒有她們懂得多;最後隻剩一個選項,那就是娘家人。於是,外戚毫無懸念地大踏步走上東漢政治的舞台。

第四任皇帝劉肇(十歲)登基不久,竇太後就把她老哥竇憲拉進權力中心。第五任皇帝劉隆(出生一百餘天)即位時,他老娘鄧太後也把老哥鄧騭塞進政治權力中心。

東漢帝國三分之二的皇帝背後都有個主掌大權的舅舅,舅舅的背後是個如蝗蟲群般的家族。比如鄧騭家族,掌握權力三十年,家族裏封侯爵的29人,中央級的29人,省級的48人。真是一人飛升,仙及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