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戚與宦官的纏鬥(2 / 3)

這僅僅是親戚,還有國舅爺的朋友、部屬以及趨炎附勢的無恥政客,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毫無良知、肮髒透頂的權力集團,矗立於政府最高處,盤根錯節,交相呼應。

外戚政治注定汙穢暴虐,因為他們進入政府前,都是社會閑散人員,毫無道德感,更沒有對政治的判斷力,縱有一定的知識,可忽然讓他們指點做夢都夢不到的帝國事務,肯定抓瞎。同時,他們不肯上進,不珍惜手中的權力,隻知道濫用權力,從不盡義務,隻知道享受,自然引起那些標榜名節的知識分子官員的反對。

遺憾的是,外戚們仗著手中有權力魔杖(皇帝),對士大夫的攻擊展開淩厲反擊。結果可想而知,離權力魔杖遙遠的士大夫階層潰敗。

實際上,外戚們根本就沒有把士大夫放在眼裏,甚至對作為他們權力源泉的皇帝,也是說殺就殺。第十任皇帝劉纘隻因為說了當時的國舅爺梁冀是“跋扈將軍”,便立即被毒死。

連皇帝都敢隨意謀殺,外戚真是天下無敵。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命門。皇帝幼小時,皇太後的外戚還可以穩如泰山,但皇帝長大成人要結婚,結婚後就有了自己的外戚,皇帝於是開始聯絡自己老婆的父兄去打倒自己的外祖父和舅父們。

皇帝要聯絡自己的外戚打倒已根深蒂固的老娘的外戚,必須借助外力。本來,劉秀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官員,這些人理論上應該是帝國的中流砥柱,然而那些幼年登基的皇帝都不敢用這些人,因為他們和這些人接觸太少,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溝通。況且當時投靠皇太後外戚的官員不在少數,皇帝很難準確判斷他們的政治立場。隻要不是白癡,就不會冒這樣的險。於是,皇帝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另外一股力量上,這就是離他最近的宦官,他還算比較熟悉的宦官。

中國的宦官製度源遠流長,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宦官。劉秀時代,宮中重用宦官,於是宦官稱霸內廷,形成勢力集團。不過,沒有皇帝的許可,宦官力量隻局限於內廷。現在皇帝允許他們建功立業,宦官力量開始從內廷走向外廷(政府)。

最先和宦官聯合消滅外戚的是第四任皇帝劉肇。劉肇是第三任皇帝劉炟的第四子。劉炟和他爺爺劉秀一樣,因不喜歡太子的母親而廢掉太子,然後神誌錯亂地把無法生育兒子的竇女士扶上皇後寶座。竇女士仗著劉炟的愛,就收養了劉肇為子。劉炟死後,年僅十歲的劉肇(和帝)被後娘推上寶座,寶座後麵自然站著對他指手畫腳的竇女士。

竇女士從皇後晉級為皇太後,立即把老哥竇憲拉進政治權力中心,竇憲是開國元勳竇融的孫子,屬於官場老油條,如今突然躍升到權力金字塔的頂端,馬上釋放滾滾私欲,大權在手,一切我有,把政府搞得烏煙瘴氣。皇帝劉肇忍氣吞聲,時刻尋找鏟除他的機會。

竇憲似乎繼承了爺爺竇融的一些才能,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屢立奇功,遺憾的是,這些奇功並未讓他學會珍惜權力和榮華富貴,反而使他更加囂張跋扈,根本沒把劉肇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劉肇氣衝牛鬥,年紀稍大時決心反擊。反擊在王朝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外戚絕非易事。劉肇手中的皇權已名存實亡,他必須借助外力。他寄希望於中常侍(皇帝私人秘書長)鄭眾,鄭眾雖是宦官,卻有很多宦官不具備的美德,比如正直,對歪門邪道深惡痛絕,所以他和竇憲的關係很僵。公元92年,劉肇突然垂頭喪氣地對他說:“做皇帝好辛苦。”鄭眾知道劉肇要做什麼,馬上咬牙切齒地附和說:“我聽說竇憲要謀反,過幾天他從戰場凱旋,我們為他慶功,就在宴會上幹掉他。到時候您就知道做皇帝的美妙了。”

劉肇小心翼翼地問他:“我能相信你嗎?”

鄭眾馬上咬破自己的食指,用血在地上寫了個字——“可”。

於是,皇帝和太監的密謀開始了。竇憲不久後趾高氣揚地回到洛陽,劉肇請他吃飯。就在飯局上,鄭眾率領幾十個壯實的宦官,把竇憲擒住,數落其罪狀。劉肇當時並未殺掉竇憲,但把竇憲集團全部從政府中鏟除了。不久後,鄭眾提醒他,太後(竇太後)還在啊。劉肇馬上翻臉,逼迫竇憲自殺。

劉肇鏟除竇憲,快如閃電。有了殺機立即運籌,運籌之後馬上行動,深得知行合一之三昧。

第一批外戚以人頭落地這種方式退出舞台,第二批迫不及待地跳上舞台,接著就是第三批、第四批……這就好像一部精彩的影片,竇憲家族定下基調,其他外戚家族不停地翻拍,雖然主角不同,但情節相同:外戚們昂首闊步地登場,皇帝敢怒不敢言;外戚們更加趾高氣揚,皇帝發怒,聯合宦官把外戚幹掉,影片結束。不久後,又是一輪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