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肇去世後,出生僅一百多天的長子劉隆即位(殤帝),然後迅速夭折。劉肇的皇後鄧女士把第三任皇帝劉炟的孫子、清河孝王劉慶十三歲的兒子劉祜(安帝)立為皇帝,幾年後,劉祜“忘恩負義”,聯合宦官幹掉了鄧太後的老哥鄧騭。鄧氏家族是東漢帝國外戚中表現還算不錯的一批,但因為劇本設定,皇帝必須聯合宦官幹掉外戚,所以鄧氏家族也不能避免全部人頭落地的下場。
不過,有時候翻拍也會出現某一本質上的改編,比如帝國第十任皇帝劉纘(質帝)時期的外戚梁冀,就修改了劇本。由於他的不可一世太令人驚悚,所以劉纘說他是個跋扈將軍,結果梁冀立即毒死了劉纘。然而影片的結尾沒有被他修改:第十一任皇帝劉誌(桓帝)對梁冀的存在感到如芒在背,每次想到他的前任被毒死時的慘狀就憤恨恐懼交加。公元159年,劉誌決心抄那些祖先對付外戚的作業,他問親信太監唐衡:“我身邊誰和梁冀有矛盾?”
唐衡說:“徐璜、具瑗、左悺(這三個太監的名字真出奇)、單超,還有我。”
這五人都是宮中宦官,而且的確和梁冀有仇。當然,也不是隻有他們和梁冀有仇,對梁冀來說,當時的帝國中隻有兩種人:他的走狗和他的敵人。
劉誌偷偷召集這五人,鼓足了自他祖宗劉邦以來所有劉家人的勇氣說:“我要幹掉梁冀,請你們幫忙。”
五個太監麵麵相覷許久,最後對劉誌說:“你的前幾任都是靠我們宦官幹掉了外戚,可幹掉一批來一批。因為他們過河拆橋,把我們這些人當成拖布,用完就放到牆角,所以外戚才屢墜屢起。”
劉誌明白了五個閹人的意思,馬上把單超的胳膊而不是自己的胳膊扯過來,在上麵狠狠咬一口說:“咱們今天就等於歃血為盟了,事成之後,我封你們為侯,讓你們享受榮華富貴和權力。”
五人馬上準備,組織起宦官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捕捉梁冀。梁冀自大狂妄多年,根本沒有想到皇帝劉誌會有此等誌氣,他在繳械投降後被殺。
梁冀被殺後,劉誌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封五人為侯爵。至此,宦官集團登上東漢帝國政治舞台,外戚政治雖然還有,卻已是將熄的火苗。
在外戚群體中,諸如竇憲、梁冀等大佬並非智商下等之輩,有個很大的疑問是,為什麼第一批外戚被皇帝聯合宦官幹掉後,第二批外戚從不總結前輩失敗的教訓而結交皇帝唯一的幫手宦官呢?
恐怕隻有一個答案,外戚雖然靠裙帶關係上位,可仍然瞧不起靠閹割自己上位的人,外戚討厭宦官,即使結交宦官,態度也是不陰不陽的,讓宦官感覺很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麼東漢帝國的那些小孩子皇帝總是能翻盤成功,因為外戚給他們保留了翻盤的籌碼——宦官。
另外就是,幹掉外戚的皇帝雖然年紀小,但智商足夠高,而且深諳人情世故。我們很容易就注意到,這些孩子皇帝在和宦官們合作時,不是靠皇帝的身份,而是靠兄弟友情。劉肇與鄭眾的血書,劉誌和五個宦官歃血為盟,這都是危急時刻最有效的江湖手法。倘若小皇帝們把自己放在皇帝的角色上,讓宦官執行皇命,恐怕成功的概率很低。臣為君做事的熱情要遠低於小弟為大哥做事的熱情。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情社會,情有些時候要遠遠大於法。
劉邦以江湖大哥身份出道,處處散發著對他人的義氣和情感,打天下時,這一直指人心的招數屢試不爽,東漢那些小皇帝反擊外戚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打天下。這些小家夥很可能遺傳了老祖宗劉邦的江湖義氣基因,所以雖然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複製,卻屢屢成功。
在外戚政治和皇帝、宦官合夥人製度的血腥博弈中,東漢帝國最大的一股力量——士大夫階層其實也沒有閑著。他們早就登場,隻不過力量輕微,通常都是背景式的存在。
但宦官政治取締外戚政治後,他們反客為主,從背景中走出,成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