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域的回歸與再喪失(1 / 3)

�\u0004�<\u001a王莽的失敗和劉秀的崛起,讓中原陷入一片火海,被西漢帝國打殘並壓製多年的北匈奴汗國想趁機恢複祖先榮耀。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對於沒有深厚文化的組織而言,失去的東西很難追回。北匈奴萬眾一心,埋頭苦幹,但老天都不幫它。劉秀在恢複國力時,北匈奴境內連年幹旱,東方的後起之秀烏桓和鮮卑又不停地攻擊它,令其活動區域大幅縮小。

公元48年,北匈奴發生內亂,再度分裂為南北二部,南部匈奴投靠東漢帝國,北部匈奴人欲哭無淚,可偏執的他們絕不向東漢帝國屈服,繼續執行對東漢帝國的複仇計劃。這一次,運氣站到了他們這一邊:東方的烏桓和鮮卑發現劫掠他們已帶不來實惠,於是掉頭襲擾東漢帝國,北部匈奴抓住機會,迅速恢複力量。兩年後的公元50年,北部匈奴對叛徒南部匈奴發動猛攻,南部匈奴抵抗不住,遂向東漢帝國求救。

古代中國有個奇怪的政權“北南遞弱”現象:任何一個組織隻要南移,之於北麵的組織而言立即化為弱者。南部匈奴因投降東漢帝國而南移之前,和北部匈奴的戰爭十戰六敗,南移後則成了十戰十敗。後來的所有國家、組織,隻要南移,就會成為北麵國家、組織的獵物。

皇帝劉秀拒絕出兵,但還是把無能的南部匈奴人遷入長城內,劃出了一片領土給他們居住,同時設置度遼將軍(北疆邊防總司令),訓練南部匈奴士兵抵抗北部匈奴的進攻。

不過,東漢帝國的度遼將軍幾乎全為飯桶級別,南部匈奴又不肯全力配合,導致帝國北疆常受到北部匈奴的突襲,東漢王朝複製西漢王朝忍辱負重的國策,悄無聲息地積蓄力量,準備反攻。

公元73年,外戚竇憲認為帝國已具備反攻實力,遂派親屬、開國元勳竇融的侄子竇固集結步兵和騎兵數萬人出甘肅酒泉向西進發。北部匈奴得知後立即後撤,竇固大發神威,緊追不舍,一直追擊到天山,雙方遂行決戰,竇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占領了北部匈奴最肥沃的耕地新疆哈密。

西漢時,匈奴屢遭中國痛擊,每次被打趴下後都能站起來,但哈密一戰,匈奴被打得精氣神全失。雪上加霜的是,不僅東漢帝國對匈奴實施常態化打擊,東方的鮮卑和烏桓也向它進攻,匈奴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投降中國的北部匈奴人數量不停地刷新紀錄,最多的一次數字為二十八萬。

哈密之戰十六年後的公元89年,外戚竇憲親自出馬,率領東漢帝國主力和南部匈奴兵團分三路對北部匈奴進行毀滅性打擊,雙方主力在今蒙古國古爾班察汗山迎頭相撞,立即展開決戰。結果,北部匈奴兵團潰敗,二十餘萬人投降。竇憲意氣風發地在今蒙古國杭愛山上豎立石碑,為漢匈幾百年來的戰爭刻上結束的記號。公元91年,沉浸在空前勝利中的竇憲一鼓作氣,對北部匈奴殘餘勢力再次發動快速的軍事打擊,匈奴又潰敗。此後,用中國人的說法,北部匈奴是西逃,而匈奴人則使用了中性的詞彙——西遷。

竇憲和東漢王朝永遠都無法知道,是他們間接滅亡了西方最強大的羅馬帝國。匈奴西遷後,先進入伊犁河流域,但東漢王朝又派兵攻擊它,它隻好再西遷到中亞的錫爾河流域。它在錫爾河流域駐足時,中國人再次開拓西域,眼看雙方又要接觸,匈奴立即西遷到今俄羅斯頓河,幹掉了當地的老大阿蘭國。經過百餘年休整,匈奴終於恢複了在中國時的一半力量,渡過頓河,對陣哥特人。哥特人未遇匈奴人時,號稱宇宙最強,結果一遇匈奴人,就成了落湯雞。擊敗哥特人,匈奴人把南俄草原納入懷中,有了草原的匈奴人,如同神龍有了水,勢不可當。憑借著在中國幾百年來的失敗的戰爭經驗,匈奴人吊打西方。

公元395年,自詡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五年後,匈奴人發動西進軍事行動,多次攻入意大利,多瑙河流域的各部落為躲避他們,隻得向西羅馬帝國腹地進發。公元410年,哥特人出其不意地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滅頂之災,但仍能苟延殘喘。公元434年以後,匈奴人在短暫的內戰後積蓄全部力量,開始持續不斷地攻擊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隻能屈服,成為匈奴的衛星國。公元443年,匈奴史上最偉大的領導人阿提拉不滿足於東羅馬帝國的貢品,再次攻打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土崩瓦解,和匈奴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公元452年,阿提拉兵鋒直指西羅馬帝國。他率領兵團翻越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西羅馬帝國被蹂躪得生不如死,隻好投降,成為匈奴的奴隸國。

幾十年後,遭受匈奴人重創而始終不能恢複力量的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相繼滅亡。匈奴人的西進,是東方對西方的一場決定性勝利。西方人恐懼地稱匈奴人這次西進軍事運動為“黃禍”,其聞風喪膽的樣子,讓人心生悲憫。

東漢王朝對匈奴的軍事打擊與再通西域並駕齊驅。西域各國與中國是利益關係,中國有能力保護它們不受匈奴侵害,並給它們利益,它們就對中國俯首帖耳,反之,它們就和匈奴建立友誼。王莽和劉秀時期,中國無暇西顧,匈奴重新做起西域各國的保護國,橫征暴斂,引起西域國家的恐懼與憎恨。劉秀做皇帝後,西域各國紛紛請求中國打擊匈奴,救它們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