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的農民造反別具一格。東漢農民看上去很有知識,打著宗教的旗幟,利用各種迷信組織群眾。所以東漢的農民造反大都是教徒造反,最大一次教徒造反發生在公元184年,史稱“黃巾起義”,它撬開了東漢王朝滅亡的墓門。
黃巾軍的領導者是河北人張角,他的兩個弟弟和幾個虔誠的弟子組成高層領導者。他的理論來源有三個:第一個是讖緯之學,第二個是佛教,最後一個是道教。
先看讖緯之學。中國有個獨特的詞叫“經緯”,稱讚一個人能力超群時,就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經”是被儒家煞有介事地確定為人生之書的《易經》《論語》《孝經》《詩經》等儒家知識分子的教科書,而“緯”則是附在“經”之後的預言、神話,這種預言和神話就被稱為“讖”,合到一起就是“讖緯之學”(隋文帝楊堅將其全部燒毀,今日我們無緣再見)。說他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大意是,此人神秘莫測(緯),而又良知光明(經)。
我們最熟知的讖語,就是嬴政時代的“亡秦者,胡也”,王莽中後期,一大批儒家知識分子認定的緯書開始出現並漸漸被社會認可,由此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由於讖緯文化可以隨時發揮想象力臨場創造,然後再由自己來解析,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這種頭腦風暴,而劉秀把這種自娛自樂的文化帶上高潮。
劉秀稱帝後祭告天地的文章,就使用了當時流行的讖語。大司馬和大司空如此重要的職務,劉秀也按照讖語所言任命。跟隨他的那些功臣號稱“雲台二十八將”,為什麼是二十八人,而不是二十九人,也是為了與讖語所說的二十八星宿對應。
公元54年,有人建議劉秀去泰山耍威風,官方說法是封禪。但此事過於勞民傷財,被劉秀否決。可兩年後,劉秀看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語,馬上召開會議商討此事。他問某大臣:“可明白這句話?”某大臣回答:“我不懂讖語。”劉秀大怒,險些將其斬首,這足見其深信不疑的態度。
劉秀做事,處處以讖語為指導思想,建造房屋,劉秀也拿讖語說事,有大臣稍微表示懷疑,劉秀就要砍他的腦袋。在他的示範和感召下,東漢帝國上下迷戀讖緯之學,幾乎走火入魔。當然,這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色,每個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劉秀的勁敵盤踞漢中的公孫述曾得到讖語說:“八厶子係,十二為期。”公孫述說:“前四個字合並是我的姓(公孫),十二期說明我可以當十二年的皇帝。”果然如他所料,十二年後,劉秀把他滅掉。
上有所好,下必仿之,劉秀給東漢帝國定下讖緯基調後,讖緯之學馬上下沉到民間,所以東漢的老百姓都神秘兮兮的,每個人臉上都掛著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都是被讖緯之學搞的。
張角的黃巾軍就充分利用了讖緯之學的影響力,造反之前,到處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蒼天指的是東漢王朝,黃天(黃帝)是張角的自稱,甲子年則是公元184年。
張角黃巾軍的第二個理論源泉是佛教。佛教是印度宗教,屬於外來戶。東漢第二任皇帝劉莊在位時曾夢到一小金人,渾身發光,玄妙靈異。醒來後急忙谘詢學問高深的大臣。有半仙大臣就告訴他,這是西域某地一個被稱為“佛”的神仙。劉莊於是派人到西域求這個神仙。公元67年,特派員帶回來兩個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一匹白馬馱著的佛教經典。劉莊不知為什麼,突然就對佛教經典著了迷,下令在洛陽建造名為白馬的寺廟,招待那兩位高僧。之後,佛教經典被整理成通俗語言開始在民間傳播,舉國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