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1 / 1)

“七國之亂”後,地方諸侯的勢力遭到空前打擊,這為漢武帝時代的高度君主專製、高度獨裁打下了基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提出,與這樣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百家就是“諸子百家”。在中國古代史中,學術思想最為發達的時代乃是春秋戰國。當時,學術思想出現“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麵,百家意指當時主要的思潮學派,主要有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等九家,其中以儒學、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最為著名。兵家偏重於軍事思想,而名家偏重於邏輯思想,故而在政治思想上影響深遠的,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百家爭鳴思想的產生,主要是得益於寬鬆的政治環境。春秋戰國時代,周室沒落,諸侯紛起,整個社會權力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諸侯國為了保持強大的競爭力,競先改革變法,這也成為催生不同政治思潮的溫床。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了中國兩千年的專製時代。專製的政府,必然要統一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故而秦始皇展開了一場焚書大行動,“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隻有醫藥、卜筮、種樹這類實用性的書冊才可以流傳民間。這實際上樹立了法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但是秦的暴政很快被推翻了,這使得被禁絕的思想又得以死灰複燃,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黃老道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學思想。在漢初七十年時間裏,黃老思想成為最重要的政治思潮,這也是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

在經曆了秦的暴虐統治與楚漢戰爭後,新興的漢帝國百廢待興。此時國家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生產,休生養息,老百姓也不希望有大規模的政治運動。這時,“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便成為時代的主流。

最初把黃老思想成功應用於政治的,是漢初著名的宰相曹參。

曹參最初在齊國實踐黃老思想。他在擔任齊國相期間,曾召集齊國儒生,請教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的方法,結果這些儒生一人說一套,把他聽得摸不著邊。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一個老先生,人稱蓋公,對黃老之術很有研究,便以重金將蓋公請來,向他討教治國撫民之策。蓋公對他說,治理國家,關鍵在於清靜無為,隻要統治者不擾民,民眾自然安分守己。曹參聽後非常佩服,便請蓋公留下來,當他的顧問,協助他以黃老之術治理齊國。在曹參治齊九年後,齊國的秩安民生都非常好,人們稱他為賢相。

蕭何死後,曹參出任帝國宰相,他把在齊國實施的那一套黃老之術又搬到了朝廷,所謂“蕭規曹隨”就是對他無為而治思想的形象說明。對此,史書有一段中肯的評價:“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