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也是漢武帝時代著名的儒士,是漢武帝時代少數得以善終的宰相。這個人是個大滑頭、偽君子、真小人。
說他是偽君子,可以從一件事看出來。為了博取好名聲,他故作節儉狀,家裏蓋一床布被。汲黯看不慣他的沽名釣譽,就跟皇帝說:“公孫弘身為三公,俸祿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是明擺著騙人嗎?”公孫弘很狡滑,反而在漢武帝麵前稱讚汲黯:“汲黯真是個大忠臣啊,要不是他,陛下哪能聽到真話呢?”
為什麼汲黯認定公孫弘是偽君子、真小人、大滑頭呢?這當然並不隻因為一床布被。朝中的人都知道,公孫弘外表寬宏大量,實則內心狹隘,表裏不一,當麵恭維別人,背後打擊報複,實在不合儒者的身份。舉個例子吧,他與董仲舒一樣,都是治《春秋公羊傳》,論學問,他不如董仲舒,論品行,就差得更遠了。公孫弘擔心董仲舒的風頭會蓋過自己,便一直想方設法整董仲舒。當時膠西王作惡多端,難以管束,公孫弘便向漢武帝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相。”表麵上這是推薦董仲舒,其實是把一根難啃的骨頭扔給他,讓他難堪,讓董仲舒在膠西王那裏耗盡精力,任憑有什麼真才實學,也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是公孫弘幹的事,所以說這家夥是個偽君子、真小人。
對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件事該怎麼看呢?
當專製製度發展到一定階段,思想專製是大勢所趨。專製製度必定要有一個官方意識形態,就算不是“獨尊儒術”,也會是像秦朝那樣“獨尊法術”,或者“獨尊道術”“獨尊墨術”等,都避免不了這些先秦偉大的思想被改造利用。隻要思想被專製了,再偉大的思想,也容易成為暴政的借口。還記得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的一句名言:“自由,多少人借你之名義殺人!”盧梭、伏爾泰的偉大思想,不也成為暴政的理由嗎?
漢武帝是“獨尊儒術”,這個是沒錯的,可有沒有“罷黜百家”呢?其實沒有。想要“罷黜百家”的是董仲舒,他認為對儒學之外的學說,要“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但漢武帝並沒有實行,他並沒有像秦始皇那樣,采取嚴厲手段打擊異端思想。
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建立專製政權之後,百家爭鳴的土壤已經不複存在了。光榮已經遠去了,從秦始皇在秦漢之交時,墨家幾乎就絕跡了,名家也不知所終了,連儒家的經典都殘缺不全,還談什麼百家爭鳴呢?在學術衰落的背景下,漢武帝似乎也沒有必要采取強權手段打擊異端思想,他的做法,實際上是獨尊儒術,讓其他各家自生自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