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部走出象牙塔的成功之作(2 / 2)

一是具有可讀性。本書以發掘報告為藍本,結合作者大量調查、采訪中得來的與發掘相關的人和事等素材,采用紀實文學的手法,將發掘的全程分層鋪開,在關鍵的地方切入秦漢期間的曆史背景、南越國事件與南越的曆史人物等。在敘說古墓各部分的發掘過程中既見現場,又見人、見物、見史,情節生動。即使不搞考古的人也能讀懂,並讀出興味來。

二是史物結合。全書按發掘的先後分章,各章緊扣“史物結合,以物帶史”的原則。本書是一本文學作品,所以它可以不必依循考古發掘報告專刊對遺址與遺物要客觀、要全麵的報道規範要求,又可以根據情節的需要對遺跡遺物等自由取舍。作者刻意把相關的考古學知識與曆史的基本事實巧妙地結合起來,穿插到各章節之中,夾敘夾議,娓娓而談,這就擺脫了發掘報告或專題研究難以避免的冗長與澀味;同時,又有別於一般以精美文物圖片為主體的各種圖錄與圖冊。

三是具有相應的學術水平。作者注意了南越王墓發掘後對墓主人身份、世係等問題而引發的學術爭鳴,把各家不同意見一一列舉,作者對此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讓讀者有個明晰的了解,啟發讀者的思考。書後又附“主要參考文獻”,彙編了與研究南越王墓有關的書刊、論文等目錄,注明出處,給讀者以查閱研究的方便。

四是走出象牙之塔。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許多重大的考古發現都有了研究成果,但這隻是備受國內和國外專家、學者所關注,遠未能為廣大公眾所了解和接受,尤其是專業的考古著作,一般讀者不容易讀懂。今天,我們要加強對文物考古的宣傳,必須重視編寫、出版有關文物考古方麵的普及讀物,以適應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需要。隻有隨著公眾對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文物考古才能逐步走出象牙之塔。本書作者把文物考古、曆史與文學三者結合的嚐試,我看是成功的,它對普及文物考古知識和曆史文化知識做出了貢獻。如果我們考古界的同仁也能如此筆耕,文物考古走出象牙之塔也就有望了。

是為序。

2000年中秋節於羊城

【簡介】麥英豪(1929—2016),廣東番禺人,畢業於廣州大學教育係。20世紀50年代初從事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先後參加、主持了山西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北京大葆台漢墓、廣州秦代造船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等大型遺址墓葬的發掘工作。主編、撰寫《廣州漢墓》《廣州西村窯》《西漢南越王墓》《穗港漢墓》《漢代番禺——廣州秦漢考古舉要》等大型圖錄和文物考古論著十餘部、論文五十餘篇。曆任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負責人、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博物館館長、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顧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名譽顧問、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多次獲國家、省、市各種獎勵與榮譽稱號,2003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