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下,一個黑乎乎的洞穴(2 / 2)

明末清初的廣州城(引自《羊城晚報》2009年8月9日)

這是一張燒瓷畫中明末清初廣州的景象:山清水秀,亭台樓閣,極盡舟楫之利;兼有城防堅固,城厚牆高,舊城區還另有古城牆和甕城分隔。城內可見越秀山五層樓、六榕塔、光塔、西門口;城外可見西濠口、海皮(長堤)、珠江海珠炮台(海珠石)、象崗山……隻是不清楚作者姓名,燒瓷畫的英文名叫“China Castle Map”,即“中國城堡位置圖”。據專家推斷,這幅燒瓷畫的產生有兩種可能:一是外國人根據當年的照片,由畫家畫成後燒成瓷器。二是當年中國陶瓷藝人,描在出口貿易瓷器上的圖畫

作為基建科長的鄧欽友,早在1980年年底,就受上級的指派,組建一幹人馬來到象崗山鑿石平土,欲為省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建造四幢高層公寓樓。象崗的山勢為南北長、東西窄,形如一頭臥伏的巨象,故得名象崗。此山岡原與廣州城外著名的越秀山相連,是越秀山最西邊的一個小山岡。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山岡,同越秀山的母體一樣,原來也是古樹參天,野草叢生,鮮花遍地,流水潺潺,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隻是到了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統治者欲將宋代番禺的三城合一,開辟城北山麓,拓北城八百丈,鑿象崗為北門,把城北小道拓展為寬闊的直街,以作為北麵入城的主要通衢。象崗由此被攔腰截斷,開始脫離越秀山母體而成為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清順治十年(1653年),廣州的統治者下令在象崗頂上修鞏極炮台,與北麵和東北麵相鄰的保極、永寧、耆定共四座炮台,連成拱衛廣州北城的防線。由此,象崗的古樹野草遭到了大規模的砍伐和鏟除,景致漸衰。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象崗被劃為軍事禁區,由解放軍官兵鑿挖了部分掩體。當70年代軍事禁區被取消之後,許多部門占用山岡地勢開始建樓蓋房,此風一開,僅數年間,一幢幢樓堂館所遍布於山岡左右。到1980年年底,廣東省政府機關基建部門又看上了象崗山殘餘的最高峰的一個孤堆,決定鑿平蓋樓,作為基建科長的鄧欽友才終於由一名普通的機關工作人員變成了注定要在中國考古舞台上留下一筆的幸運兒。

南越王墓位置示意圖(引自《南越王墓發掘報告》)

鄧欽友等奔赴象崗的第一件事便是鏟平清代建造的鞏極炮台基地。也就在這個基地的鏟除過程中,先後發現了幾座西漢晚期、晉朝、明朝等不同時代的古墓葬。盡管這些墓葬較小且大多被盜,但廣州市考古人員得到線索後,還是前往進行了詳細的清理。作為負責象崗工地施工任務的鄧欽友,在和考古人員的接觸中,對古墓葬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清理程序,逐漸由陌生到熟悉,並在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憑著幾年來從考古人員那裏學到的一點識別和保護墓葬的常識,才有了他以下非凡的舉動。

墓葬所處地下位置圖(引自《廣州南越王墓》)

當進城辦事的鄧欽友返回象崗工地時,發現民工們圍在一起正指指點點地議論著什麼,禁不住走上前去看個究竟。尚未靠近人群,有嘴巴靈活的民工便殷勤地告訴他:“鄧科長,這裏發現了一個大洞,快來看看這洞裏到底有啥!”

“什麼樣的大洞?”鄧欽友有些驚訝地問,急步擠進人群。這個時候幾條身強力壯的漢子正在揮鎬弄鍬喊著“嗨呀”“嘿呀”的號子用力撬砸著一塊大石板。

鄧欽友不動聲色地圍著搖晃的大石板轉了兩圈,驀然感到了什麼,急忙讓大家住手,隨之跨到近前俯身從石板的縫隙中向下窺視。由於此時裂縫的最寬處已被撬開達0.3米,洞穴內的形製基本可以辨清,散落在其中的器物也影影綽綽地顯現出來。根據看到的情形,鄧欽友初步推斷,這個洞穴很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古墓,既然是古墓,就應當受到保護並迅速通知考古部門前來鑒別。想到此處,他起身對仍在躍躍欲試的大漢們說:“下麵很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古墓,大家不要再掘下去了,你們在這裏守著,不要亂動,我去打個電話把情況報告一下,請文管會的人來看看再做打算。”說著,轉身向山岡下麵的廣州中國大酒店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