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蘭坡
嶽南的長篇紀實文學《尋找祖先》即將和讀者見麵了。作為一個92歲的老人,能在有生之年讀到這部書的樣稿,我很高興,也很感動。此書的出版問世,是件好事、喜事,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
我22歲就到了周口店,一晃70年過去了。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裴文中先生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讓世界大吃一驚。我在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的11天之中又發現了3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再次讓世界大吃一驚。“北京人”的發現在科學上是件大事,是中國在世界科學領域獲得的第一塊金牌,給我們中國人長了臉麵。但從個人來說,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不過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令我痛心的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了北平協和醫學院,“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莫名其妙地在美國人手中下落不明,半個多世紀以來我一直惦記在心。
今天,讓我欣慰的是,我們終於有了嶽南的這部書。為了寫好這部作品,作者大約在1990年冬就到家裏找過我,後來他又和我進行了無數次交談。他不辭辛苦,跑了很多地方,花了不少經費,找了許多國內外的當事人和知情者調查采訪。寫完後,又將書稿送給我和胡承誌以及裴文中先生的親屬等人審閱,聽取修改意見。經過多年努力,才有了這部書。這種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對曆史負責的寫作態度,這種為了維護人類文化遺產、尋找人類失落的文明而甘願自覺付出的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古人類學研究的科學家,我對文學作品是門外漢。但讀罷此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可靠、可信、可思。
作者講述了近一百年來關於周口店發掘和“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從發現到丟失、從丟失到再尋找的曆史,故事很吸引人,一拿起就放不下,許多被曆史塵土掩埋了的人物也得以重新複活,栩栩如生。而且,書中的事不是隨意想象、胡編亂造的,而始終是擺事實、講道理的,把曆史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客觀線索提供給讀者,讓大家一起來分析、判斷、思考、查找,從而為後人檢索和認識這段曆史提供了依據,也為解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失蹤之謎提供了可能。作品字裏行間所折射出來的對曆史文化的關懷與眷戀,對人類文明的至親至愛,都讓我的心靈受到感染和震撼。
這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描寫周口店和“北京人”最全麵、最係統、最真實的一部書。因此,它不僅具有文學、史學價值,還具有傳播科學知識的意義;不僅專家、學者和科學界人士應該讀一讀,其他各界文化人士、社會青年以及大學生、中學生也該讀一讀,甚至五、六年級的小學生也可以讀一讀。這既是一部好讀、耐讀的文學作品,又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曆史教科書。我們這麼大一個民族,應該有這麼一部書。特別是新的千年到來了,無論大人小孩,都應該回過頭去看看祖先留下的腳印,因為這腳印連著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後我要說的是,隨著《尋找祖先》這部作品的問世,相信會有更多熱愛人類文化事業的人投身到尋找“北京人”化石的行列中來。但願這部書稿出版後,能帶動起全中國甚至國外眾多有識之士尋找“北京人”化石的熱情,從而引起人們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關注和重視。
我已是92歲的老人了,若是在我有生之年能親眼見到我們的祖先——“北京人”回歸,那將是我一生中最高興、最幸福的事情!
大家行動起來,共同尋找“北京人”!
是為序。
2000年元月
【簡介】賈蘭坡,1908年生,河北省玉田縣人。1929年畢業於北平市彙文中學,1931年考取中國地質調查所,被派往周口店進行發掘工作,表現優異,在1936年11月陸續發現三個“北京人”頭蓋骨,震驚國際學術界,是中國較早的古人類學家和第四紀地質學家。此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被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研究成果豐碩,發表專著數百篇(冊)。除了“北京人”的發現和研究外,其他諸如丁村遺址、匼河遺址的發掘,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許家窯人遺址的研究,皆用力甚勤,對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建構,具有劃時代的貢獻和意義。2001年7月8日病逝於北京,終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