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其人與本書(2 / 3)

如果他的見解和教授不相同,就會不客氣地指出他們的錯誤,他的哲學係統就是這樣逐漸建立起來的。無怪叔本華常自豪地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有權威、很光榮地討論一切的緣故。人類的問題不能單獨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關係連帶研究,像我那樣,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聯合起來。

1814年以後,叔本華用所有的時間,全心全意寫出了他的傑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華全部投入此書,以後的著作隻是加以評注。

1818年春末,他把原稿大加讚揚地送到出版商那裏:

這不是舊思想的改頭換麵,而是結構嚴密的獨創的新思想。

明暢而易理解,有力且優美。

這本書今後將成為其他許多著作之泉源與根據。

這雖是他的狂妄自大,但卻百分之百是事實。那時,他隻有三十歲。

1836年,他發表了一篇《論處於自然界中的意誌》,是由研究科學的結果來推證他的中心理論的;1841年他發表了《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1844年他出版了《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增訂本;1851年他出版了《論文集》。直到出版《論文集》以前,人們對叔本華的著作,反應始終很冷淡。世人是太窮太倦了,他們無力再閱讀世界的貧窮與疲憊;另一個原因是,叔本華對當時的大學教授,態度刻薄,言辭激烈,妨害了他成名。《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增訂本是以那篇《性愛的形而上學》為號召,才勉強出版的。《論文集》的出版,則全靠他的學生佛勞因斯特的奔走。

長期的孤獨生活,抑鬱不得誌,無疑使他的性格變得更暴躁、更乖僻了。他常被恐懼和邪惡的幻想所困擾;他在睡覺時身邊放著實彈手槍;他不放心把自己的頸項交給理發匠的剃刀;隻要聽到傳染病的謠言,便嚇得飛奔;在公共場所宴飲的時候,他隨身自帶皮質的杯子,以免被傳染;他把票據藏在舊信中間,金子藏在墨水瓶下麵;他對噪音深惡痛絕;他憤世嫉俗,誹謗愛情。事實上,他與母親未完全交惡之前(約1813年左右),也曾有過一次如癡如狂的戀愛,對方是大他十歲的女伶,名叫卡羅琳·耶格曼,叔本華的確對她付出了真情,也有娶她為妻的念頭,奈何對方卻若即若離,“妾意不明”。一般人常說,真摯的初戀破滅的人,爾後往往對戀愛持懷疑的態度,叔本華的情形正是如此。

1818年,他重遊意大利時,在威尼斯結識了一個“有身份、有財產”的貴婦,二人交往極密切,當時,叔本華若想跟她結婚,輕而易舉。他卻始終躊躇不前。但她的魅力久久盤踞在他的心田,直到晚年時,每當談起這個舊情人,他仍不由沉浸在甜蜜的回憶中,昵稱她是“我的杜爾西娜”(杜爾西娜是唐璜的偶像,一個可愛的鄉村姑娘),按理,對真正的戀人,絕不該有這樣的稱呼。那次旅行結束返回柏林後,他又有一個名叫梅蘭的情婦,最後仍是不了了之了。

在他垂老之年,有人問他,難道你這一生中從未有過結婚的念頭嗎?他答道:“有好幾次幾乎瀕臨結婚的邊緣,所幸,每次總能懸崖勒馬。若讓我肩負婚姻生活的重擔的話,我恐怕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了。”總之,他與女人間,情欲的關係多於戀愛,據傳,他有很長一段時間很為性欲的處理而感到苦惱,這就是他“愛的苦惱”吧。

1848年的法國大革命之理想和努力,終於以“幻滅”收場,戰禍的悲慘深烙整個歐洲人心,人們已逐漸厭棄黑格爾之流的理想主義,而傾向於厭世思想、科學對神學的攻擊、社會主義對貧窮及戰爭的控訴、生物學對生存競爭的強調這種種事實。這終使被冷落三十多年的叔本華哲學漸漸嶄露頭角,旋即聲名大噪,名震全歐。

那時,他還沒有老得不能享受他的盛譽,他熱切地閱讀所有批評和介紹他的文章,1858年,他七十歲生日時,人們從世界各地來看他,賀詞從歐陸的四麵八方向他湧來。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鬱、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樂觀地”躺在沙發上溘然長逝,享年72歲。

大體說來,叔本華哲學可說是康德的認識論[img alt=\"認識論:研究知識本身的來源、程序及其有效性的學說。\" class=\"dd-footnote\" src=\"images\/140523392574.png\" \/]、柏拉圖的理念論[img alt=\"理念論:在形上學方麵,它是指理念或思想才是事物的基本本體的學說。在倫理學方麵,則是指獻身道德理想的學說。\" class=\"dd-footnote\" src=\"images\/140523392250.png\" \/]、吠陀的泛神論[img alt=\"泛神論:相信每一種神祇,認為宇宙充滿神(主要是自然神)的一種學說。\" class=\"dd-footnote\" src=\"images\/140523392399.png\" \/]及厭世觀四者的結合。

世界是我們的表象,這是叔本華哲學的最初命題。他認為:“一切物質,即全世界,僅是對主觀而言的客觀,是直觀者的直觀,隻是表象而已。表象的世界,是我們的經驗世界與認識世界及一切客觀的生成世界,在這裏,事物化成各種不同的變化形象而呈現,所以也稱為現象世界。包羅萬象與變化多端的現象世界,隻有作為主觀的對象才能存在;如無主觀,則無法獨立。”

換言之,它是由主觀構成的認識能力而產生的世界。所以,主觀是世界唯一的支柱;客觀則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受因果律的束縛;而個體因受時間與空間的阻隔,把生命分為出現在不同時地的個別有機體,此謂個體化原理。時間、空間和因果律,是主觀的先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