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如上所述,明清後期,貴人的吃法從求珍奇、精細趨向保守與規矩。論到吃法,翻新花樣的反而是士紳、官僚和富商,他們講排場,敢冒險。

說到富商,大概最能詳細體現明朝富商縱欲吃法的作品,就是《金瓶梅》了吧。

《金瓶梅》取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看似是《水滸傳》的衍生讀本,但有一處大不同:《水滸傳》裏,好漢動輒呼喝,要大塊牛肉切來吃;而《金瓶梅》全書隻出現了一次“牛肉”字樣,還是文嫂一並切了“豬羊牛肉”讓大家吃。

這是因為宋時官府禁止私宰牛。《水滸傳》裏都是荒村野店、江湖好漢,天高皇帝遠,就吃牛肉;《金瓶梅》描寫的則是清河縣裏的城市居民,光天化日就不太好吃牛肉了。

按《金瓶梅》來看,豬肉似乎在明朝更受歡迎了。北宋的蘇軾在黃州吃豬肉,認為“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所以要“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那就是文火慢燉了。

可是《金瓶梅》裏的情形更妙:西門慶的三個老婆潘金蓮、孟玉樓和李瓶兒下棋打賭,李瓶兒輸了,叫人買了豬頭、豬蹄和一壇酒,讓心比天高的宋蕙蓮來燒。宋蕙蓮燒豬頭,手法精妙,堪稱範本:一大碗油醬,拌上茴香作料,把鍋扣定了,一根柴火下去,燒得豬肉皮脫肉化、五味俱全。我尋思這扣定鍋的做法應該有類似高壓鍋的效果。

妙在潘金蓮、孟玉樓、李瓶兒這種深宅大院人家,並不挑肥揀瘦,豬頭肉配蒜,大快朵頤。《金瓶梅》雖寫宋朝,風情卻是明朝的。大概那會兒商人的媳婦們規矩還不重,也不造作,大模大樣吃酥爛的豬頭肉也吃得很高興。

家常吃豬頭肉是一回事,吃排場又是一回事。比如說,西門慶早飯吃個粥就這麼講排場:四個鹹食、十樣小菜兒、四碗燉爛——一碗蹄子、一碗鴿子雛兒、一碗春不老蒸乳餅、一碗餛飩雞兒。銀鑲甌兒粳米投著各樣榛鬆栗子果仁、玫瑰白糖粥兒(7)。

用蹄子、鴿雛兒下粥,很奢華了。還有十樣小菜兒呢,真不一定能樣樣吃到,主要是看著熱鬧。

到應伯爵上門來,先上四碟菜果,然後是四碟案酒:紅鄧鄧的泰州鴨蛋、曲彎彎王瓜拌遼東金蝦、香噴噴的油炸燒骨、禿肥肥的幹蒸劈曬雞。接著是四碗嘎飯:濾蒸的燒鴨、水晶蹄膀、白炸豬肉、炮炒的腰子。

這大概就是明朝富豪吃飯的格局:四碗、四碟連四碟,下飯、下酒的都不同。

最後才是用裏外青花白地瓷盤盛著的紅馥馥的柳蒸糟鰣魚,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

——說到這個糟鰣魚,有講究了。

後來西門慶借職權替劉太監平了事,劉太監為報恩,宰了一頭豬,添上自造的木樨荷花酒和四十斤糟鰣魚,外加妝花織金緞子,送來給西門慶。真是什麼人送什麼禮。像西門慶給大權臣蔡京賀壽,送的是用三百兩金銀鑄的銀人和金壽字壺,金銀燦爛,透著暴發戶氣。劉太監送的是豬、酒、魚、緞,這就很實惠,也很顯出手頭有東西,尤其是鰣魚。

鰣魚在明清時地位極高。據說後來康熙下江南,愛找曹雪芹他爺爺曹寅玩兒,就是貪圖有新鮮鰣魚吃。當然,鮮鰣魚很難得,當時又沒有冷藏設備,所以連劉若愚都說,明廷裏也就七月吃點兒。劉太監送的這個糟鰣魚極有道理:既有糟香,又能久藏。

西門慶送了些糟鰣魚給酒肉朋友應伯爵,應伯爵就命老婆將其劈成窄塊,用原舊紅糟兒醃著,攪些香油,預備他早晚配粥吃。或有客登門時蒸一塊來吃,也很體麵。再次說明,糟鰣魚實在珍貴,拿來做粥菜、蒸菜,都能顯出體麵。

西門慶也吃家常菜。一日,畫童兒用方盒端上四個小菜,又是三碟蒜汁、一大碗豬肉鹵,讓大家配麵吃。對於山東人家,大蒜豬肉打鹵麵很家常,很有生活氣息。各人自取澆鹵,倒上蒜、醋來吃。應伯爵和謝希大兩個寄生蟲一口氣吃了七碗,吃完沒忘大讚:“今日這麵是哪位姐兒下的?又好吃又爽口。”“這鹵打得停當……”畢竟他們也就這點兒能耐,多誇幾句,可滿足西門慶的虛榮心。

打鹵麵自古以來都是在鹵子上見高低。明朝時能用豬肉打鹵,配蒜配醋,已算高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