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的品位: 美食理論的巔峰?(2 / 3)

帶骨鮑螺是什麼呢?這玩意兒太神奇,張岱說人家做時都要關起門來,秘而不宣。古龍在小說《決戰前後》裏讓歐陽情給陸小鳳做過一次。《金瓶梅》裏,西門慶說隻有李瓶兒會做這東西。

在《物理小識》中,這玩意兒叫作醍醐酥酪抱螺。醍醐是乳製品,而抱螺的做法則是:“牛湩貯甕,立十字木鑽,兩人對牽,發其精液在麵者杓之,複墊其濃者煎。撇去焦末,遂凝為酥。其清而少凝者曰醍醐,惟雞卵及壺蘆可貯不漏……少加羊脂,烘和蜜滴,旋水中,曰抱螺,皆寒月造。切萊菔一二片,去其膻。”

大概就是趁冬天做牛奶凝酥,然後加羊脂與蜜做成的甜品吧?

張岱也愛吃蟹,說蟹的好處就是不加鹽、醋而五味全——這裏的趣味近於宮廷人吃蟹的,卻跟常峙節的太太給西門慶做的土豪吃法大不同。張岱自己在《陶庵夢憶》裏吹噓自己吃十月秋蟹,殼如盤大,紫螯跟拳頭那麼大,小腳肉油油的。掀蟹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當時他跟朋友們每人六隻蟹吃下去,還要肥臘鴨、牛乳酪、醉蚶和鴨汁煮白菜。

這些吃完還要吃水果:謝橘、風栗、風菱。飲玉壺冰酒,吃兵坑筍、新餘杭白米飯,喝蘭雪茶。吃到酒醉飯飽,不忘說“慚愧慚愧”。他的吃法就和西門慶那種土豪吃法不同,講究新鮮,講究有味。當然,和西門慶一樣,他吃完蟹也要來點兒鴨子肉。

張岱這句“慚愧慚愧”看似謙謹,其實頗有點兒“上麵這段我炫耀完了,僥幸僥幸,不好意思啊”的意味。

他寫的另一次“慚愧”,是有一次他讀書的天鏡園前有筍船經過,喊一聲“撈筍”後將筍擱水裏便走了;園丁劃船撈了筍——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張岱煮來吃了,無法形容,隻有“慚愧”。

比張岱小十四歲的大名士李漁,與張岱一樣,身處明清之際,飲食風格也很有名士派頭。

李漁(李仙侶),字謫凡,號笠翁。一看這字號,世外仙人的派頭就出來了。他老人家寫劇本,懂生活,愛吃螃蟹,還寫出了《肉蒲團》這等豔情作品來,一輩子也算造了個舒服。他老人家將其對吃的理解在《閑情偶寄》裏一並說了,大致偏好如下:

——好自然。他強調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都是漸近自然的緣故。同理,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因為蔬菜比較接近自然嘛。

——蔬菜好在清潔、芳馥、鬆脆,但最妙的是個“鮮”。筍是最鮮的,其次就是蕈菇類了。這就和張岱吃筍之後的“慚愧”對應上了。

——瓜、茄、芋等果實類,可以兼當飯。山藥是蔬菜裏的全才。

——蔥、蒜、韭菜,氣味太重。蒜絕對不吃,蔥可以做調料,韭菜隻吃嫩的。蘿卜也有氣味,但煮了之後吃也能將就。這就和宮裏人吃加蒜過水麵不同了:大概李漁這品位比宮裏人的還精致。

——麵要有味,麵湯得清,這才叫吃麵。所以李漁自己發明了五香麵和八珍麵。五香麵即和麵時就把煮蝦、焯筍的湯和醬、醋、芝麻屑等調在一起,再用滾水下麵(這樣就很鮮了)。八珍麵同理,雞、魚、蝦曬幹,筍、菇、芝麻、花椒等磨粉,一起和在麵裏……

——少吃肉。牛肉與狗肉不該吃,產卵期的雞不要吃,分量不到一斤的雞不要吃……可是說到魚蝦,老先生立刻眉飛色舞:吃魚要講究新鮮,鮮魚適合清湯做法,肥的適合燉著吃。蝦是必需葷菜,譬如筍是必需蔬菜似的,因為鮮!這一點和歐陽修與陸遊的喜好差不多了。

李漁更是高喊:蟹本身就味道豐富,絕對不能胡亂加工!蟹是萬物中最好吃的——大概他跟張岱兩人吃蟹,能搶起來吧!

早先唐朝陸龜蒙著有《蟹誌》,宋朝高似孫著有《蟹略》。陸遊、蘇軾等人吃蟹,也翻新了花樣。雖然張岱和西門慶的吃法不同,但都深得蟹味。

李漁如此一個對鮮味上癮的人,自然愛蟹成狂。比起隋煬帝當初吃的蜜蟹,李漁和張岱吃蟹,口味就格外自然了:要的就是少加調料,滋味天然,好。

你一定發現了,李漁的口味比較清淡,和張岱所謂的“清饞”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李漁喜歡筍、菇、山藥、清湯麵、蝦、蟹,討厭重口味。雖然他嘴裏說著最好別殺生,但念叨到魚、蝦、蟹就忘乎所以……這大概就是明朝飲食美學的高峰了吧。

到了清朝,飲食文學的集大成者大概是袁枚的《隨園食單》。

袁枚曾自誇說,大觀園的原型就是他家的隨園。所以,他的吃法挺像《紅樓夢》中人的。

他那本《隨園食單》,有些地方確有其意義。比如,他將飲食的地位提高到了藝術修養的地步,還引了曹丕的《典論》:“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懂美食也成了一種修養。

書裏有些道理很對,比如他認為: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

調劑之法,相物而施:要看食材來調味。

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

他關於器皿的說法也頗有道理:

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年間的器皿太貴,容易毀傷,不如用禦窯:已覺雅麗。

不該拘泥於十碗八盤。

盛菜、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鍋,煨煮宜砂罐。

袁枚定了一堆標準,比如小炒肉用後臀,雞用雌才嫩,蓴菜需用頭;菜色之美該淨若秋雲、豔如琥珀;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這是已經將飲食細化到了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