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民間飲食,最自然、直白的勾勒,不妨看看《儒林外史》。

張愛玲說:“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大概《儒林外史》描述食物的紮實、接地氣,是當時公認的。所謂“相府老太太”,指李鴻章的養子李經方的太太劉夫人(夫妻二人都是安徽人)。張愛玲的曾爺爺張印塘、奶奶李菊藕、奶奶的父親李鴻章,都跟安徽關係深遠。而《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安徽人,後來搬去了南京。所以,大概相府老太太讀《儒林外史》感受一下安徽故鄉菜,也是可能的。

《儒林外史》裏,薛家集上一群鄉民去庵裏說事,讓和尚給他們預備苦丁茶、雲片糕、紅棗、瓜子、豆腐幹、栗子、雜色糖,臨了還要了一斤牛肉麵。和尚也隻能小心地伺候著。

在中國古代,寺廟從來功能多樣,看花進香,誦經拜懺,吃齋飲茶,算是個社交場所。所以,大廟方丈都有財有勢,還能把廟周遭的土地拿來出租;小地方的庵則可憐巴巴的,更多依靠當地人的布施。所以,和尚伺候起來當地人也隻好小心翼翼的。

周進作為一個老秀才,被請去當鄉民小孩的老師,也是沒法子:古代沒仕途的秀才,許多都是一邊找老師崗位做,一邊繼續讀書的。當老師還算體麵,還被請了一頓。在席上,周、梅二位秀才的茶杯裏有紅棗,席上其他人的都是清茶。這多出來的紅棗就是鄉民對知識分子的敬重了。

小鎮上的菜很實在,花樣不多:豬頭肉、公雞、鯉魚、肚肺肝腸。周進因為吃齋,隻肯吃實心饅頭和油煎杠子火燒;又怕湯不幹淨,討了茶來吃點心:謹慎又迂腐,跟唐僧差不多了。按說他是這一席的主角,結果豬頭肉、公雞、鯉魚都便宜了湊席的其他人,想來也是滑稽得很。

著名的《範進中舉》中的主人公範進是廣東人。他在廣東吃縣官的宴席,就有燕窩、雞鴨、廣東出的柔魚、苦瓜和蝦丸。遇到嚴貢生,食盒裏有九個盤子,多是雞、鴨、糟魚、火腿之類。糟魚、火腿耐儲存,擱在食盒裏比湯湯水水的方便。

嚴貢生看似是個讀書人,其實是無賴本性。他坐船時有些暈船,吃了雲片糕就好了些,順手把雲片糕擱在了船板上;掌舵的隨手拿來吃了,被嚴貢生反過來訛詐。掌舵的以為雲片糕不過是瓜仁、核桃、洋糖麵粉製成的——和今日的差不多。

《儒林外史》裏也有安徽菜。

鄒吉甫是個居住在安徽鄉間的老人,給婁府的兩位公子送禮物時,兒子隨身的布口袋裏裝了炒米、豆腐幹。這細節寫得真好。

鄭板橋曾說:“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鄭板橋客居揚州多年。揚州在江北,食物吃法與南京、安徽的論得起淵源。炒米不珍貴,但方便,各家都有,用熱水一泡就能吃,勝過臨時煮麵。豆腐幹則更是安徽、南京、揚州一帶都做得好的。浙江處州人馬二先生去西湖溜達時所見的吃食,很能體現清朝時西湖邊的民間飲食:肥羊肉、滾熱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餛飩。這些都能隨意買到。可惜馬二先生窮,就吃了一碗麵、一碗茶,買了兩個錢的處片來嚼嚼;後來又吃了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黑棗、煮栗子,吃了一路。

處片有點兒講究:這玩意兒是處州的筍幹,鮮而有味,且耐嚼。馬二先生是處州人,在西湖他鄉遇故知,當然是要吃的。

後來馬二先生遇到了騙子洪憨仙。雖然洪騙子本事不大,請吃飯時分量卻不差:一盤稀爛的羊肉、一盤糟鴨、一大碗火腿蝦圓雜燴、一碗清湯。正所謂“雖是便飯,但也這般熱鬧”。

《儒林外史》裏的第一號野心家是匡超人。他到杭州後結識了一群附庸風雅的假名士,看透了這些腐儒的本性。有個叫景蘭江的請匡超人吃飯,隻吃了一錢二分銀子的雜燴和兩碟小吃:一個是炒肉皮,一個是黃豆芽。寒酸至極!還是這批假名士,湊份子吃東西,依然窮酸得沒眼看。胡三公子去鴨子店買肉,怕鴨子不肥,拔下耳挖來戳戳,看鴨胸肉厚才買了。之後要買三十個饅頭時,店家賣一個饅頭三個錢,他還價兩個錢,跟店主吵了起來,於是不買饅頭,改買素麵了。最後他又要了些筍幹、鹽蛋、熟栗子用來下酒——一樣葷的都沒有。

之後匡超人遇到當地土豪潘三,待遇立刻天翻地覆。潘三說,那些假名士都是呆子,將來窮得淌屎。雖然話粗魯,但真是痛快。他自己帶匡超人到店裏,張口叫切一隻整鴨,來個海參雜燴、大盤白肉。真是威風凜凜!店家見是潘三爺,樂得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揀上好的、極肥的切來。海參雜燴用作料加味,真是了得!可見當時杭州海鮮品種之豐富,海參雜燴都能隨手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