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是不夠或缺乏的意思,又指借別人的財物等沒有還或應當給人的事物還沒有給。可見,“欠”不能替代“歉意”中的“歉”。
鍥而不舍 契而不舍
辨析:
“鍥而不舍”指一直不停地雕刻,比喻堅持不懈。
“鍥”是雕刻的意思,不能寫成“書契”“賣身契”等的“契”。
青睞 親睞
辨析:
“青”,黑色;“睞”,看的意思。所謂“青睞”,指用黑眼珠看人,與“白眼”相對,傳達一種喜悅或器重的情感態度。
“青睞”是個古今常用的詞,它沒有親自或親切的意思,古今典籍中也從未出現過“親睞”。
青山綠水 清山綠水
辨析:
“青山綠水”指青翠的山,碧綠的水。形容風景秀麗美好。“青”和“綠”都指顏色。在“青山綠水”一詞中,“青”不宜寫作表純淨的“清”。
清晰 清淅
辨析:
“清晰”即清楚,強調對事物看得清,分辨得清。“晰”指清楚、明白;“淅”指淘米,可組成淅瀝、淅淅等象聲詞。沒有“清淅”一詞。
頃刻 傾刻
辨析:
“頃刻”指極短的時間。由於古時“頃”同“傾”,至今仍有人習慣於把“頃刻”中的“頃”寫作“傾”,這是錯誤的,應該引起注意。
趨之若鶩 趨之若騖
辨析:
“趨之若鶩”指很多人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多用比喻義,指爭相趨附、追逐,含貶義。“鶩”指鴨子。“騖”與“鶩”的寫法類似,但“騖”指縱橫奔馳、追求,與鴨子成群結隊的特性沒有關聯,二者不能混淆。
去世 去逝
辨析:
“去世”指(成年人)死去,這裏的“去”是離開的意思,“去世”即離開人世。“逝”指死亡,可組成“逝世”一詞,但“去逝”則明顯不可解。
全神貫注 全神灌注
辨析:
“全神貫注”指全部精神高度集中,其中的“貫注”可獨立成詞,有兩個義項,一是集中的意思,多用於精神、精力等方麵;二是貫穿或連貫的意思。
“灌注”通常用於將液體物質澆入某種容器內。因此,“全神貫注”中的“貫注”不能寫作“灌注”。
R
人情世故 人情事故
辨析:
“人情世故”指為人處世的經驗。“世故”即處世經驗。“事故”指意外的損失、災禍。“事故”不能與“人情”搭配成詞,“人情事故”是錯詞。
人心惶惶 人心慌慌
辨析:
“人心惶惶”形容人驚慌失措,提心吊膽。“惶惶”指恐懼不安。在“人心惶惶”一詞中,“惶惶”不能寫成“慌慌”。
如雷貫耳 如雷灌耳
辨析:
“如雷貫耳”形容人的名聲很大。“貫”指穿過、貫通,在“如雷貫耳”一詞中,“貫”不能寫成“澆灌”“灌水”的“灌”。
如願以償 如願以嚐
辨析:
“如願以償”指願望得以實現。“償”指實現、滿足;“嚐”指品嚐、辨別滋味、經曆、體驗等。顯然,在“如願以償”一詞中,“嚐”不能代替“償”。
入場券 入場卷
辨析:
“入場券”指進入某些活動場所的憑證,也喻指參加某些賽事、活動的資格。“券”古義為契據,由木頭、竹子等刻製,分為兩爿,雙方各執其一,作為憑證。由於“券”需要用刀刻製,故偏旁從“刀”。“卷”指卷子、文件、書本等,與入場憑證無關,兩字不能混用。
入木三分 入目三分
辨析:
“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又可比喻見解、議論極為深刻。
“入木三分”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看問題深刻而透徹,而“看”要用眼睛,這或許就是其中的“木”易被錯寫成“目”的主要原因。
S
三部曲 三步曲
辨析:
“三部曲”又稱“三聯劇”,源於古希臘,原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後泛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互相連貫的文學作品。如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現在,“三部曲”多用來借指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或三個步驟。
雖然“三部曲”的常用義是三個階段或三個步驟,但其中的“部”不能寫成“步”。
三腳貓 三腳毛
辨析:
明郎瑛《七修類稿》:“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比喻不中用的事物或對技藝略知皮毛的人。例:他不愛說話,但做起事來可不是三腳貓,有板有眼的,一點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