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去梯言——

在公司的實際運作中,老板的威信是政令暢通的堅強保證,一個成熟的職場人士,對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就在執行中理解,而且在工作中不僅要處處聽從領導的指揮,接受領導的批評,還要不露聲色地維護老板的威嚴。所以不妨將“職場總規則”稍做改動:一、老板永遠是對的;二、當懷疑老板不對時,請不動聲色地糾正。

情景故事

一個女孩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漂亮、單純、書卷氣濃、富有愛心,畢業後到一家金融機構總經理辦公室做文秘。她工作努力,人緣也不錯,總經理也常常誇獎她。

“六一兒童節”,公司發起為失學兒童捐款活動。她是教師子女,對失學兒童非常同情,以前也經常將自己菲薄的零花錢和生活費貢獻出去,現在參加工作了,更覺得責無旁貸,所以她毫不猶豫地捐獻了500元,僅次於總經理、幾個副總和部門負責人,她因此得到公司的表揚。

不久,全國多處暴發了罕見大洪水,公司響應社會倡議,為水災地區災民募捐。在募捐之前,辦公室組織大家看了受災地區的電視錄像資料,畫麵上那些災民的苦難深深地打動了這位女孩,她差點哭暈過去了。她拿出了當月的全部工資2000元。第二天,公司大廳門口,張貼起了“獻愛心紅榜”,她的大名居然和總經理並列第一,比幾個副總整整多了1000元,而那些普通員工大多都是20元到100元。在電梯和走廊裏她聽見有人在相互打聽:“這人是誰呀,怎麼那麼慷慨?”她聽了頗有一種自豪感。在早晨例會上,總經理熱情洋溢地表揚了她,幾個副總則不痛不癢地說了幾句,其他人都酸溜溜地表示要像她學習,一個職員嘀咕了一句:“別人境界高啦,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啦!”另外一人甚至嘀咕了一句:“誰讓人家是秘書呢?”從那以後,她總覺得自己周圍的同事們看自己就像看一個外星人一樣,傷心的她哭了好幾個晚上。

問題分析

公司舉辦獻愛心、義務捐款捐物等活動是經常發生的事,這時有的下屬或員工就有點“不明事理”,捐款、捐物的數額竟然比老總、領導的還要多,這樣慷慨的行為並不能贏得領導的讚賞。你這是“功高蓋主”搶風頭的表現!你暗地裏可能為自己的博大愛心而驕傲,殊不知,在領導、同事們的眼裏,你就成了一個處處愛逞能、愛出風頭的家夥!

上司最不喜歡的就是愛自吹自擂、炫耀自己成績的人。有了一點成績和功勞就到處宣揚,而且把功勞完全據為己有,對別人的力量和支持熟視無睹,這種人最受摒棄,更不會得到重用。

也許你的能力比別人強幾分,也許你的才智更略勝一籌,但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人的成績和才能。尤其在領導麵前,你不能總是以功臣自居,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姿態。你這樣的表現等於是對領導的不尊和貶低。

社交講堂

不管你的功勞有多大,如果你隻是一名下屬,就不能在眾人尤其是上司麵前,搶了上司的“光芒”。在職場中,即使你學富五車,即使你的功勞再大,也應學會將功勞讓給上司。擅長處理上下級關係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功勞淡化,做到不顯山不露水,而在必要的時候將成績、功勞和名聲都歸於上司,這樣才會受到上司的歡迎。

1931年,因為盧瑟福在科學界的地位而被英國政府授予“勳爵”稱號。他本人從來不把這些榮譽當作包袱,他聲明說:“我並不看重這個勳爵形式,因為它對我這樣的科學家有明顯的不利。”

盧瑟福從不掠人之美,他總是懷著無限感激的心情來記述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朋友和團體。例如,1932年,他在《麥克吉爾新聞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強調說:“關於原子轉變的第一個確切證明的榮譽是屬於麥克吉爾大學的。”他還進一步指出,1902年至1904年兩年間所積累的實驗證據是索迪和他本人一起取得的,並且明確指出,“這個近年來激動人心的發現,它的第一步是在蒙特利爾完成的。”他從來都不把一切榮譽和成就都記到自己的功勞簿上,他認為:“科學家不是依賴於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並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來的偉大的知識大廈之中。”盧瑟福就是靠著集體的智慧而在科學研究中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盧瑟福在皇家文學學會(該會後來授予他艾伯特獎章)的一次演講中,詳細論述了玻爾的原子結構學說,並且指出,在他看來,25年來,精確地說,從19世紀末開始算起,總共隻有三個基本的發現,那就是:1895年的X射線、1896年的放射性和1897年為湯姆生所證實的電子。按照盧瑟福的這一看法,後來的一切科學研究工作,實際上都是來源於這三大發現。他所列舉的三個重大的發現,竟然沒有一個是屬於他本人的——從這裏,人們也可以再一次看到他那謙虛、純樸的思想作風和高尚的情操。

在科學領域,科學家不是依賴於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而取得成就的。有道德的學者不會掠人之美,把別人的成就竊為己有;品德高尚的人則善於成人之美,主動把榮譽讓給別人。

中國人在講自己的成績時,往往會先說一段套話:成績的取得,是領導和同誌們幫助的結果。這種套話雖然乏味得很,卻有很大的妙用:顯得你謙虛謹慎,從而減少他人的忌恨。

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越是好的東西,越是舍不得給別人,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遠大的抱負,就不要斤斤計較成績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應大大方方地把功勞讓給你身邊的人,特別是讓給你的領導。這樣,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悅,領導臉上也光彩,以後,領導少不了再給你更多的建功立業的機會;否則,如果隻會打眼前的算盤,急功近利,則會得罪身邊的人,將來一定會吃虧。

對領導讓功一事絕不可到處宣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倒不如不讓功的好。對於讓功的事,讓功者本人是不適合宣傳的,自我宣傳總有些邀功請賞、不尊重領導的味道,千萬使不得。宣傳你讓功的事,隻能由被讓者來做。雖然這樣做有點埋沒了你的才華,但你的同事和領導總有一天會設法還給你這筆人情債,給你一份獎勵。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讓人覺得你讓功是虛偽的。

去梯言——

與領導相處,搶功不如讓功。把功勞和榮耀送給別人是一個聰明的做法,獨自貪功是自私和愚蠢,它會給你帶來人際關係上的危機。

情景故事

有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分配到一所高校。一天他請個事假,那個月發工資的時候被扣了50元。他非常憤憤不平,明明有的講師上課遲到,早退都沒事。他隻不過請了假就被扣了50元。下一個月發工資的時候要到了,那天他走進了校長的辦公室。拿一個本子,往桌上一扔說:“校長你看。”校長拿那本子一翻,上麵寫著:

某某人,早上三節課後,早退了。

某某領導,開會後,沒回來。

……

校長說:“哦,原來有這事,那我們一定查清楚,給大家一個公道。”

那位小夥子覺得終於出了一口氣。

可是後來,奇怪的事發生了,再也沒人和他講話了,大家都避著他。

1年後他覺得實在過不下去了,轉走了。

問題分析

這個年輕人,做法太偏激,太武斷,就因為計較50塊錢,把自己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塌糊塗,最終走的還是自己。初入職場的新人最容易犯在個人得失上斤斤計較的錯誤。這些人在領導麵前經常抱怨:為什麼我當初應聘的是××職位,結果卻幹許多的事,一些瑣碎的事情本來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我做的事要比本職工作多得多,工資卻不見長,真是不公平!或者為什麼不叫××去做,隻讓我一個人做,我已經做了很多了……

這些無休止的抱怨每天充斥著領導的耳朵,結果卻收效甚微。要知道,這些牢騷和抱怨並不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和領導的理解,隻能給領導造成壓力。如果你喋喋不休地在領導麵前訴苦,抱怨自己的付出與收獲多麼“不成比例”,那麼你的這些抱怨就會超過領導的心理承受力,讓領導感覺更加壓抑和煩躁。在領導麵前計較個人得失,不停抱怨誰幹得多了、誰幹得少了,隻會顯得自己小肚雞腸,心胸狹窄,也容易給領導留下不能擔當重任的不好印象。

社交講堂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是不會在領導麵前計較個人得失的,他們有著成熟的心理,懂得調整心態來應對各種情況的出現,並把這種情況控製在別人心理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如果你是個職場新人,麵對這些不公平的待遇,你完全可以調整心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它。比如,這些本來不屬於你的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卻交給你做,正是領導對你考核期的考驗,看看你能否承擔起繁重的工作壓力,看看你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在麵對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你是以什麼心態來麵對的,等等。因此,當領導安排給你“份外”的事情時,你不必表現出不情願的姿態,可以把它看作是提高和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你的付出和勞動領導是看在眼裏的,你的回報也可能通過另一種方式獲得。在領導麵前計較個人得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任何一個領導都不喜歡心胸狹窄、牢騷滿腹的下屬。

在工作中,個人的得失是小的方麵,顧全大局的心理才是最可取的。在上級麵前,你的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大度會讓上級刮目相看。

上級對自己的事業和前途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單從這一點考慮,在上級麵前就沒有必要非得計較個人的得失。另外,你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心理,會讓你在工作中贏得更多的主動和尊重,這也體現了你良好的修養和品格。這種大度的心理會為你贏得更多的機會。舍小得大,這才是你應該爭取的。

去梯言——

你在工作中的表現,領導是看在眼裏的。平時主動多做一點,幫同事分擔,替老板解憂,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廣闊的空間,得到領導的賞識和同事們的信賴。你的付出與收獲,領導心中自有公平秤,你在此處付出的多一些,必定在彼處贏得的更多。

情景故事

許明明是個精明能幹的女子,年紀輕輕便受到老板的重用,每次開會,老板都會問問她,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她的風頭如此之足,公司裏資格比她老、職級比她高的員工多多少少有些看不下去。

許明明觀念前衛,雖然結婚幾年了,但打定主意不要孩子。這本來隻是件私事,但卻有好事者到老板那裏吹風,說她官欲太強,為了往上爬,連孩子都不生了。這個說法一時間傳遍了整個公司,許明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當官狂”。此後,許明明發覺,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和她說話也盡量“短平快”,一道無形的屏障隔在了她和同事之間。許明明很委屈,她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那麼功利呀,為什麼大家看她都那麼不屑?

問題分析

在職場中鋒芒太露,又不注意平衡周圍人的心態,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許明明並非是目中無人,隻是做人做事一味高調,不善於適時隱藏自己的鋒芒。

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展才華的機會,展示才華時要露一手留一手才能獲得成功。那些才華橫溢的人會首先把微小的才幹顯露出來,使它成為自己身上的發光點,而卓著才能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顯露出來,而是留作壓軸的底牌,一旦時機成熟顯示出來時,足以令人震驚。當你既有才華又知展示之道時,結果一定驚人。

社交講堂

與領導交談時,不可鋒芒畢露。你的聰明才智需要得到領導的賞識,但在領導麵前故意顯示自己,則不免有做作之嫌。領導會因此而認為你是一個恃才傲慢、盛氣淩人的自大狂,而從心理上表示反感,彼此間缺乏一種默契。

因此,身為員工,你一定要記住,在領導麵前即使有點才華也不應矯揉造作,一次性展現出來,因為炫耀易流於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也應以謙虛的態度逐漸流露,以免流於粗俗。贏得一次輝煌的成功後再進行下一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後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做到藏巧露拙,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把所有的看家本領都展示暴露出來,這樣你容易被別人當靶子打。

一個人即使是天才,如絲毫不懂收斂,也是很難立足的,而且會招致難料的厄運。展露鋒芒是正常的,但應認清形勢,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才能做到自我保護。

與領導相處,不要在談話中表現出你的“風頭”,應遵循以下原則。

話題要自然活潑

領導充分地發表意見,你適當地做些補充,提出一些問題,這樣領導就知道你是有知識、有見解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會了解到你的能力和價值。

不要用技術性較強的術語和領導交談

滿嘴的技術名詞或流行時尚語,並不能顯示你才高八鬥,反而顯得你無知、低俗淺薄。如果有領導不懂的術語,而你卻在一旁侃侃而談,領導會覺得你是故意難為他,貶低他。如果你不善於從實踐中分析經驗,隻是做空談的“理論家”,那麼在領導眼裏,你隻是個毫無工作經驗的書呆子,難以委以重任。

提建議時,不要否定領導的想法

多注意從正麵有理有據地闡述你的見解,要懂得尊重領導的意見。對領導提意見要謹慎,應仔細研究領導的特點,研究他喜歡用什麼方式接受下屬的意見。對於性情隨和的領導,可用玩笑提議法;對於嚴肅的領導,可用書麵提議法;對於自尊心強的領導,可用個別提議法。

向領導請教,才表示你“孺子可教”

在與領導的相處中,謙遜的態度是重要的。謙遜意味著你有自知之明,懂得尊重,有向領導請教的意向,自然可得到領導的支持和幫助。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你的聰明才智需要得到領導的賞識,但在他麵前故意顯示自己,則不免有做作之嫌。領導會因此而認為你是一個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氣淩人,而在心理上覺得難以相處,彼此間缺乏一種默契。初入職場的人不必過於鋒芒畢露,你的“風頭”很可能會遭到眾人的不滿和鄙夷,在領導麵前過分地賣弄學識,隻會顯出自身的淺薄。所以,在不顯不露中循序漸進,才能讓人真正地心悅誠服。

去梯言——

在社交中應設法保持自己的神秘,亮出自己底牌的人讓別人按牌來攻,肯定會輸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要懂得收斂自己,不要讓人一覽無餘地看透。

情景故事

小傑外語專業畢業後就來到外事部門工作,由於他英語講得很流利,開始時領導很器重他,準備派他出國深造。但 1

年後,這個讓人眼紅的機會卻給了另一個和他一起進入單位的同事。此後,小傑在單位工作得也很不順心,最後辭職去了另一家單位。事後,有人問起他的原因,他不無遺憾地說自己在原單位太驕傲了,動不動和領導交談兩句英語,正巧這個部門的一位領導是位老幹部,沒學過英語,所以小傑的行為很讓這位領導厭煩。

問題分析

年輕人在老輩領導麵前表現出狂妄的姿態,看不起老領導,認為老領導“老朽”、“落伍”等,這在職場中是吃不開的。公司中的老領導,資曆深厚,經驗豐富,任何大小事都有資格參與和評價。所以,對老領導表示輕視或不屑,是不尊重領導的表現,這樣的員工走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

麵對資格比較老的領導,年輕人最容易表現出輕視的態度。認為老領導的工作方法太落後,規章製度不先進,思想方法不超前,與年輕人的做事方法和做人觀念存在很大的“代溝”。有的老領導不會講外語,不會說時尚的流行詞,在穿著打扮上較為“古樸”一點,年輕人就加以嘲笑,甚至故意在領導麵前“賣弄”自己的“學識”。其實,這種做法正表明了年輕人狂傲、淺薄和低俗,是不被人所欣賞的。

社交講堂

年輕人一般都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相處,對年長的“長者級”人物一般很少接近。但任何公司裏不可能隻存在年輕人,沒有年長者。領導中有年輕領導,也有年長領導,同事中有青年人,也有“老”同事。因此,與年齡不同、資曆不同、“工齡”不同的領導或同事,能夠友好和諧地相處和交往,是每位職場新人要學習的社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