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社交講堂

要想做到有效地保護自我,最重要的就是要未雨綢繆,提前防範。這正是所謂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把別人當成壞人固然會冤枉人,但把別人都當成好人卻會害死人。防人最基本的兩條就是:一要防範被人陷害,二是防範被人利用。

世上有絕對善良的“好人”,也有絕對奸邪的“壞人”,而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壞夾雜”,也就是“善”中存在“惡”,隻是程度有別,或在什麼時候顯露出他的“惡”罷了。“善人”也會在利害關頭顯現出他的“惡”。例如,有人為了升遷,不惜設下圈套打擊其他競爭者;有人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關頭出賣朋友;有人走投無路,狗急跳牆,於是行騙行搶……說起來,這也是人自衛的一種本能,若把世界上的人都當成好人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麼該如何防範呢?

首先是“鞏固城池”。也就是讓別人摸不清你的底細,實際上的做法便是不隨便露出個性上的弱點,不輕易顯露你的欲望和企圖,不露鋒芒,不得罪人,勿太坦誠……別人摸不清你的底細,自然不會隨便利用你、陷害你,因為你不給他們機會。

其次是“阻卻來敵”。兵不厭詐,爭奪利益時人心也不厭詐,因此對他人的動作也應該冷靜客觀判斷,凡異常的動作都有異常的用意,把這動作和自己所處的環境一並思考,便可發現其中的玄機。

第三,要正確分析對待同事之間存在的競爭利害關係。在一些合資公司,特別是外資公司裏,以工作成績為第一(甚至唯一)標準,隻有業績突出者,才有希望贏得上司的好感,獲得升遷,這使得同事間天然地存在著一種競爭關係。表麵上大家同心同德,和和氣氣,內心裏卻可能各打各的算盤。表麵上可能相處得很好,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有的人想讓對方工作出錯,自己便有機可乘。

同事之間彼此會有各種各樣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各人的性格優點和缺點也暴露得比較明顯。尤其每個人行為上的缺點和性格上的弱點暴露得多了,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瓜葛、衝突。這種瓜葛和衝突有些是表麵的,有些是背地裏的;有些是公平的,有些是隱蔽的。種種的不愉快交織在一起,便會引發各種矛盾。有兩種態度容易損害同事關係:一是待人刻薄,二是熱衷於算計人。一個單位裏,這樣的人越多,人際關係越複雜,“內耗”越嚴重,工作效率越低。相反,大家都集中精力幹工作,不過多地關注別人的缺點,人際關係就會比較正常、簡單,工作效率就會提高。

因此,無論你多麼能幹,多麼自信,也應避免孤芳自賞,更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島,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兩位知心朋友,平時大家有個商量,互通聲氣。想成為眾人之首,獲得別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麼問題,無須驚惶失措,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你要學會處變不驚,從容麵對一切難題。如果你發覺同事中有人總是跟你唱反調,那麼就不必為此而耿耿於懷,這可能是“人微言輕”的關係,對方以“老資格”自居,認為你年輕而工作經驗不足,你應該想辦法獲得公司一些前輩的支持,讓人對你不敢小視。

去梯言——

一些特別善良的人,對這個世界沒有絲毫的敵意,這種想法是善良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善良有時會被人利用,以至於他們在善良上飽受折磨,痛苦不堪。

情景故事

大學畢業後,小A進入一所大公司就職。但他對他的搭檔極其不滿:一項任務,其他各組早就完成了,自己也完成多時,可其搭檔至多完成一半。因此,他常常因為搭檔的失誤而遭受同樣的斥責。苦惱的小A向他的老師訴說了這一切。

老師聽完之後就給他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十幾年前,我剛剛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登上講台,我的搭檔是一位已經有了2年教齡的女教師。當我很快站穩講台並在新教師中嶄露頭角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搭檔為人懶散,無心教學。我們學科的綜合成績可想而知。常常因此挨領導批評的我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一天,苦悶的我到街上去閑逛,偶然看到路邊有四個女孩子在跳皮筋。其中一個矮個子女孩在皮筋升到一定的高度後就顯得很吃力,這時,就由同夥的一個女孩子代跳,以至於後來那個女孩每個高度都要跳兩次:自己一次,替矮個子女孩一次。我走過去問她:‘你的夥伴兒這麼差,你怎麼還跳得這麼賣力呢?’她微笑著對我說:‘我的同伴兒的確跳得不是很好,但是,我如果不和她一組,就沒人願意和她一組,同時,也沒人願意和我玩,因為,她們都承認我跳得最好!’我望著不斷上升的皮筋,好像明白了什麼道理。回到學校後,我努力拚搏,加班加點,終於使學科的綜合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同時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同事的信任。”

“相信我,孩子!你的努力絕對有人看得見!”這是老師給小A的啟示。

1年後,小A告訴老師,他已經被提升為銷售部經理了。

問題分析

上班之後,每天和我們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誰?不是愛人,不是父母,而是同事。早上一睜開眼,便急急忙忙趕去與他們見麵;直到夜幕低垂,才滿臉倦意地互相道一聲“再見”。出來做事的頭一天,父母都要千叮嚀萬囑咐:在外麵,講究的是一團和氣,和同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千萬別生嫌隙。但人算不如天算,盡管你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同事的關係,但有一天卻仍可能驚奇地發現,自己被同事孤立起來了。

被同事孤立的滋味不好受,被孤立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但每個感到孤立的人都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被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呢?除了遇上一些天生善妒的小人,大部分時候,自身的一些缺點都是導致被孤立的主要因素。在單位裏,飛揚跋扈的人、搬弄是非的人、打小報告的人、愛出風頭的人,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對象。

社交講堂

同事關係就工作而言是一種協作關係,就個人利益而言是一種競爭關係。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像手心手背一樣,是同一體中的兩個方麵。同事坐在一起時可以談天說地、歡聲笑語,可往往就在這親密、融洽的關係中藏著密布的陰霾。尤其是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的同事,當個人利益受到傷害時,就會變成笑裏藏刀的對手。“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對手”,這被奉為同事關係的真經,讓同事們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雖然傳了一代又一代,但我們仍沒有從可怕的內耗中走出來。

而在現代社會裏,協作關係越來越密切,失去同事們的合作,一葉孤舟是難以遠航的。因此,贏得同事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人得不到同事的支持和合作,是因為他們不能與同事友好相處,實際上這並非他們有意而為之。這是因為他們較少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其他同事是否有影響,很少考慮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不論在家庭還是在單位,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同事和平共處,有意無意中常常對同事使性子、拉臉子,甚至出言不遜,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人再有才能,也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結果把人際關係搞得十分緊張,以致不歡而散。時間長了,同事們對他避而遠之,他自己也就成了真正不受歡迎的孤家寡人。不願意也不能與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是極其利己的占便宜者,他不能為別人提供任何幫助,自然會遭排擠;而樂於助人者會很快被大家接納。與同事交往不是變戲法或耍心眼,隻要你無私地善待別人,大多時候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尤其是現代的交際網絡,那是平等主義的天下。

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建立良好同事關係當成生活中的一種追求,把維護良好同事關係當成一種責任,把平等作為一種義務,在與同事交往時自覺注意自己的言行,求大同存小異,充分尊重別人的興趣和愛好,容得下別人的一些細枝末節,對同事不求全、責備,我們就能與不同性格的同事平等相待。

有位哲人說,世上有三種人:一種人離生活太近,不免陷入利害衝突;另一種人離生活太遠,往往又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第三種人與生活保持一種恰當的距離,這種人就是豁達的人。追求生活而不苛求,寬容大度而不自私狹隘,隻有這樣,才能夠與同事保持融洽的關係。

同事間的交往,僅次於家庭成員間的交往和接觸。可以說除家庭之外,我們在社會中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同事關係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單位這個大集體中創造出和諧友好的同事關係,因為同事間的關係是一種互相依存、通力合作的工作關係。

去梯言——

古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到同事之間,這個道就是你的能力。你必須體現出自身價值,對同事有所裨益,才能在需要時得到同事的回饋。

情景故事

劉豐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平時工作積極,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同事們都主動和他交朋友。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們眼中一落千丈。大家都認為,劉豐不值得交往。

當時在會議室裏,許多人都等著開會,其中的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來。而劉豐似乎有些身體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前往樓下看。突然,他疾步走過來,叫那位同事把手中的拖把給他,同事不肯,可劉豐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劉豐把拖把接到手剛過一會兒,總經理推門而入。而他正拿著拖把勤懇、一絲不苟地拖著地板。從此,大家再看劉豐時,頓覺他虛偽了許多。從前的良好形象被一個小動作破壞得一幹二淨。

問題分析

在工作中,往往有人不善於掌握熱忱和刻意表現之間的區別。許多人總是把一腔熱忱的行為讓人看上去像是故意裝出來的,也就是這些人是在表現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熱忱。

熱忱絕不等於刻意表現。不可否認,自我表現是人的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喜歡表現自己就像畫眉喜歡炫耀聲音一樣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現就會使自然變得做作,熱忱變得虛偽,最終的效果適得其反,難交到朋友。

許多人在談話中不論是不是以自己為主題,總是有突出自己、表現自我的毛病。這種人雖然可能被誤認為具有辯才,但是也可能被認為是口無遮攔顯得輕浮,最終會暴露出他的自我顯示欲而使別人產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緒。一個刻意表現自己的人,是令人討厭的。

社交講堂

真正的善於自我表現的人,常常是既表現了自己又不露聲色。這些人與別人交談時,喜歡用“我們”而很少用“我”,因為“我”給人以距離感,而“我們”則使人倍感親切。真正善於表現自我的人從來沒有停頓的習慣,因為停頓的語氣很可能被看成是猶豫,也可能讓人覺得是一種敷衍、傲慢的態度,很令人反感。

真正的展示教養與才華的自我表現本來是無可厚非的,隻有刻意地表現自己才是最愚蠢的。如果是為了達到討好別人的目的,或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而在別人麵前有意地自我表現,將不會獲得真誠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並不是以這種方式來獲得的。

表現自己不是罪。在當今社會,充分發揮自己,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優勢,是適應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但是,表現自己必須分場合、形式,如果過於表現,讓人看上去近乎虛偽和做作的話,那還不如不表現。

在辦公室裏,本來同事之間就處在一種隱性的競爭關係之下,如果一味刻意表現,不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會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敵意。

去梯言——

為人誠實的人,可以廣交朋友;敢於求實的人,可以贏得尊重;勤於務實的人,可以實現成功。總之,與人交往貴在一個“實”字,那些虛偽做作、溜須拍馬的人必定為人所不齒,得不到大家的歡迎。聰明固然可貴,但虛偽的小聰明就令人鄙夷;表現無可厚非,但刻意賣弄,故意在人麵前顯示,就令人討厭了。

情景故事

銀行職員劉濤在同事眼中是個酷小夥,平日裏很少參與辦公室閑聊。工作4年了,剛參加工作時,他保留著大學時代的純真,性格開朗的他立刻受到同事們的歡迎。當時辦公室裏小團體現象很嚴重,不少人有意無意地拉攏他,相約下班後出去吃飯、唱歌等,夾在不同“派係”之間,劉濤感覺應酬得很吃力。而且,由於每日在人際關係中周旋,他逐漸變得圓滑和世故起來,讀書、聽音樂等業餘愛好也漸漸擱置起來。老朋友們都認為他越來越滑頭、世俗,沒有以前生活得認真。

劉濤也意識到自己在被同化的同時,正失去一些美好的、本真的東西,一番痛苦的思索後,他開始“裝酷”。在辦公室裏,他依然禮貌待人,努力工作,但很少參與同事間的閑聊;同事找他出去聚會,他往往借口“有事”推辭。他的特立獨行向同事表明:“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我就是自己。”與同事保持適當的距離,遠離紛繁的人際關係之爭和“辦公室政治”,劉濤感覺渾身輕鬆,下班後看書、運動、和朋友聚會,生活變得簡單而充實。

問題分析

與同事相處,太遠了當然不好,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讓別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誤解,認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說,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才是最難得和最理想的。

雖有人謂“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聚在一起工作並不奇怪。如果某天,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別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將會成為你的搭檔。上司將他交托與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紹公司的架構、分工和其他製度。如果在接待他時你戰戰兢兢,未免太敏感了;不如放輕鬆點,就當他是普通的同事吧。這時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來閑言閑語。

社交講堂

記著,在公司裏,大前提是公私分明。他是你的搭檔,你倆必須忠誠合作,才可以製造良好的工作效果。假如他是新人,許多地方是需要你提示的,這時,你就得扮演老師的角色,當然切不能頤指氣使,更不應倚老賣老引起他人反感。

私底下,你倆十分了解對方,也很關心對方,但這些表現最好在下班後再表達吧。跟往常一樣,你倆可以聯袂去逛街、閑談、買東西、打球,完全沒有分別,隻是,奉勸你一句,閑暇時,以少提公事為妙,難道你一天八小時工作還不夠嗎?

許多公司有不成文的習慣,就是獲升職者要請客,你若身處這樣的公司,當然要入鄉隨俗。至於請客請些什麼呢?

那要視加薪額和職級而定,一則是量入為出;二則是身份問題。如果你隻是小文員一名,卻動輒請同事吃海鮮餐,未必個個會欣賞,可能有人認為你太“招搖”。所以,一切最好依照舊例,人家怎樣,你就怎樣。有人當麵恭維:“你真棒,什麼時候再請第二次?”你可微笑地回答:“要請你吃東西,什麼時候都可以呀!”一招太極就能解決問題。

要是相反,有同事表示要請客賀你,應否答應?當然要答應,否則就是不賞麵,不接受人家的好意。不過,答應之餘,請考慮:對方是否一向與你投契得很,純是出於一片真心?還是彼此隻屬泛泛之交,此舉隻是“拍馬屁”?前者你自然可以開懷大嚼;後者嘛,吃完之後最好反過來做東,這樣既沒接受他的殷勤,又沒有開罪對方。

許多公司有歡迎新同事和歡送舊同事的習慣,身在其間的你,應否熱烈支持這些行動?歡迎會目的是聯絡感情,歡送會則表示合作愉快或感謝過去的幫忙。所以,前者你不必一定出席,除非你的工作崗位是公關或人事部。至於後者,就比較複雜,你應該小心衡量一下:這位同事與你有沒有關係?如果是毫無交情的,可以不必參加聚會,但送一張慰問卡是必要的,那是禮貌,也表示你的關心,何況他日你們或許還有機會共事。要是常常接觸的,但交情普通,則在公在私也該出席聚會,顯示你確實欣賞和不舍得對方,分手時,最好表示你的祝福。若對方是你的助手或更親密的搭檔,最理想的是既參加大夥兒的聚會,又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飯,或是送一點紀念品,以表示你的感謝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