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三訪周恩來(1 / 3)

約翰·戴維斯是美國人。但是,他卻於1908年生於中國四川省的嘉定(今四川省樂山市),四年後舉家遷往成都市。他的父親是美國的傳教士,除擔任神職外,還在華西大學教課。約翰·戴維斯就是在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天府之國長大的,並在這裏接受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後來,他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成為約翰·司徒雷登的得意門生。不久。他返回美國,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31年考取派駐境外的外交官。由於他精通漢語,熟悉中國西南諸省的人情民俗,遂被派往雲南省昆明擔任領事。抗日戰爭爆發不久,他被調往武漢。也就是在這期間,他不僅和時任美國駐華武官的史迪威結為好友,而且還和周恩來等共產黨領袖人物時有交往―他當然是為了搜集中國有關諸方麵的情報。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史迪威將軍奉命使華,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等要職,他又成了史迪威將軍使華班底中的政治顧問。當時,在中國工作的美國人中流傳著一句玩笑話:“戴維斯是史迪威內閣中的國務卿”,由此可見戴維斯的地位與作用。

史迪威將軍身兼駐華美軍總司令,在重慶設立了美軍總部。由於他經常奔波於緬甸前線和設在印度新德裏的中緬印戰區司令部之間。因而設在重慶的美軍總部的工作一一尤其是和中共方麵的聯絡工作,多由他的“國務卿”戴維斯主持。在這期間。戴維斯經常拜會時在山城的周恩來。但是,唯有1942年7月,他曾三次銜命拜訪周恩來的始末鮮為時人和後人所知。

1942年3月,史迪威將軍入緬作戰受挫,蔣介石向美國提出三十二項要求,態度強硬而冷淡。為了搞清蔣介石“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麼藥”,史迪威想起了周恩來。

1942年3月,史迪威將軍到達敗局注定的緬甸前線,授命指揮入緬的中國遠征軍。曆經兩個多月殘酷而壯烈的血戰,史迪威將軍兵敗緬甸,並親率殘部退往印度。為了複仇和雪恥,史迪威將軍不顧身染重疾於6月3日飛到2慶。和蔣介石洽商收複緬甸的軍機大事。

蔣介石入緬作戰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為了保住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而今緬甸陷於日軍之手,因而中國也就等於失掉了人緬作戰的全部意義。為此,他指導緬甸戰局的主導思想為:借收複緬甸的戰爭,調動美國人為中國戰局服務,即蠍力利用史迪威將軍手中的租借法案大權,向美國討要更多的美援物資。

這就必然和史迪威將軍發生衝突。

恰在這時,隆美爾率德軍打到了埃及的亞曆山大門口,羅斯福總統應邱吉爾首相所請,命令駐印度的第十航空隊調往中東以援救那裏的危險境況。受此冷遇的蔣介石突然於7月1日召見史迪威將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向美國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請美國於8,9月間調陸軍三師到印度,協助中國軍隊恢複緬甸交通線;

二、自8月起應經常保持中國戰區第一線飛機五百架;

三、自8月起每月保持中印空運五千噸之數量。

與此同時,蔣介石還以十分嚴厲的口吻威脅道:“請轉告貴國政府,如果這些最低要求得不到滿足,我們就被迫取消中國戰區,重新調整中國的立場,並做出其它的安排。”

蔣介石將作出其他什麼樣的安排呢?“中國沒有外援無法再打下去”,而且“親日活動十分活躍”。史迪威聽後的直感是:“他們試圖嚇唬我們”,他馬上向蔣介石表明態度:“這是大元帥(即蔣介石)給總統的最後通牌,超出了我的職權範圍。”他拒絕代為轉達。

為此,蔣介石當即決定采取冷淡史迪威將軍―進而造成欲要遠離美國的姿態,迫使美國主動采取修好的措施。也就是在這種策略的驅使下,蔣介石第一次萌發了辭退史迪威將軍的念頭。

史迪威將軍並不在乎蔣介石對他是熱還是冷,因為他自信手中握有的權力―尤其是租借物資控製權足以使蔣介石改變態度。但是,他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兼美軍駐華首席代表,就不能不考慮蔣介石―實際上也是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如果像外界傳言中的“寧渝合流”―汪精衛和蔣介石重新握手言好變成現實,那他對於自己的祖國―乃至對於二戰中的所有盟國都是失職。另外,他作為一名肩負重責的軍人,看重的更是近百萬侵華日軍的動向。他清楚這樣多的侵華日軍一旦揮師南下,東南亞諸國就等於脖子上又套上了新的絞索;而在太平洋和日本激戰的美國海軍、陸軍就要多付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犧牲。因此,他越發地感到把日本軍隊“在中國拖住”的戰略是何等的英明!然而如何才能摸到蔣介石的真實態度呢?除了和駐華大使高斯商談而外,他還想聽聽中共領袖人物周恩來的意見。

史迪威將軍對共產主義並無好感。但由於他在中國的朋友埃得加·斯諾等知名的美國記者和中共要人多有接觸,因而對中國共產黨也並無惡感。他早在武漢任職期間,曾禮節性地拜訪過周恩來和葉劍英等中共領袖人物,其印象也是很好的。另外,他作為軍人,十分讚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堅持在敵後抗戰,這又和他熟悉的國民黨軍隊形成了鮮明對照。但是,當他萌動和駐重慶的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周恩來謀麵的念頭之後,他又擔心蔣介石會借此攻擊他勾結共產黨人,遂決定派自己的“內閣國務卿”約翰·戴維斯代行拜會周恩來,聽聽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看法。

戴維斯告之:周恩來患病於6月下旬住院治療。他作為友人,曾於6月29日去醫院探視病中的周恩來,二人借機進行了一次長談。有關這次晤談的詳情,美方曾披露:

訪周恩來於醫院,周謂:蔣將與日議和,又雲:如伊得蔣許可,願率兵援緬,並受史迪威指揮。

戴維斯作為美國駐華的戰略情報人員,自然知道蔣介石從未間斷和日本秘密來往,而轟動一時的所謂“桐計劃”―日蔣汪三方攜手的“和平計劃”,也難以瞞過政治嗅覺極靈的戴維斯;至於日本人通過被囚在北平的他的恩師―司徒雷登進行所謂日中親善活動,他也必知其全貌。因此,他是同意周恩來此見地:“蔣將與日講和”。但是,蔣介石與日講和之舉是真還是假―甚至像中國古語所雲:“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迪威將軍認為緬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蔣介石橫加幹涉,使得他用“花生米是個卑娜的人”這種字眼形容蔣介石。而今,周恩來竟然主動提出:“如伊得蔣許可,願率兵援緬,並受史迪威指揮。”這就很自然地促使史迪威又增加了對蔣介石的僧恨。時下,他最關心的是蔣介石下一步的動向,所以,他對戴維斯再三叮囑:“再訪周恩來先生的時候,主要聽聽他對這方麵的看法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