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晚年二三事(2 / 3)

“文革”開始不久,一次同事們在研究室裏議論說有個地方一位老師被打成了反革命,就因為他說了一句“毛澤東思想也是一分為二的”。當時我曾表示這樣做未免太過分。不料一位好事之徒後來竟把此事“彙報”了。一直鬧到軍管會在全體大會上宜布:這裏公然有人為宣稱對毛澤東思想也要一分為二的反革命言論辯解,對此我們要鬥爭到底!於是,我不得不做些準備。我寫了一個提綱,要點是,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毛澤東思想是發展的,是對立的統一。我在一個周末把要點給父親看了。父親看後說:“學習毛澤東思想當然要分析,不分析怎麼能學得好?分析就是一分為二。”他又說:“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由毛澤東這位領袖集其大成。中國革命和建設在發展,毛澤東思想也要發展,而發展的基本規律就是對立的統一嘛。”接著,他不無優慮地說:“現在有人把毛澤東思想絕對化,把毛主席的每句話尊為聖旨,這其實是在反對毛澤東思想”。他再次叮囑我,“這不是學術討論,要當心那些無恥之徒,顛倒黑白,落井下石。賣友求榮之輩是大有人在的,世英就是吃了這類人的虧。”

後來隨著“文革”的深入,他常常提醒我和弟妹們,現在魚龍混雜,你們要學會分析,學會識別什麼是“真正的毛澤東思想”。

另一個故事和周總理有關。“文革”期間,有一位湖南的老師寫了一篇批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文章。在“四人幫”的煽動下,竟有些全無科學常識的人跟著鼓噪,在“中央文革”的授意下,打算在《紅旗》雜誌上發表,公開批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父親對此十分重視。早在留學時期,父親就接觸到相對論,聽過愛因斯坦在日本所做的相對論的演講。他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哲學意義上的相對主義。如果由《紅旗》雜誌發表這種文章,這和‘無產階級文化派’有什麼兩樣?這樣做會在世界上引起嘩然,也會阻礙我們自己的科學技術的發展。”

我理解身處逆境的父親的心情:公開反對批判相對論難以奏效;而默認這種愚蠢的批判,泛濫下去,後果將更為嚴重。幾天以後,父親告訴我,你們的好爸爸(指周總理)也知道了,他很關心這件事情。我告訴父親,我已經和幾位朋友設法打進那個“批判組”去,用孫悟空的辦法,在內部鬥。父親笑了,他接著說:“不妨再設法搞個內部刊物,允許不同的意見發表,這樣做或許更穩妥。”父親告訴我,這也是好爸爸的意思。

父親接著說:“老實講,科學的批判,密切聯係實際的批判是會推動科學發展的,我們至今還缺乏這種批判精神。但是,打棍子、扣帽子,用哲學觀點來判斷科學的是非是荒唐的。自上而下地用權勢來支持這類愚蠢的批判就更加荒唐。他囑咐我,你們要參加這場辯論,並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曆史一再證明:淫威可以置人於死地,但卻無力把科學打倒。相反,一切無知的批判科學的人,是一定要受到科學嘲弄的!”

顯然,好爸爸和父親的意思非常明確。不久,原來的“批判組”被一些搞自然科學的朋友打了進去,原來那場企圖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鬧劇變成了內部討論。現在談起這件往事,感到那樣的滑稽可笑。可是,人們卻不知道作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的父親,那時在頂著壓力,遵照他的良知和周總理的意誌在打太極推手呢?

朝柱:我看到過當時的內部刊物,但不知道還有這些曲折的背景。

漢英:有關這件事的故事很多,說不定將來會有人寫出一本“相對論批判演義”呢。

朝柱:我想再請你談談郭老和毛澤東同誌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他們的關係是很密切叭。他們之間不僅有書信往來,而且還有詩詞唱和。也許是因為世人所不知的原因吧,一些學者對郭老和毛澤東的來往時有微詞。

漢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必在意那些微詞。還是那句話,曆史自有公論。郭老一向認為人民拋棄了蔣介石,而選擇了毛澤東,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同時也展示了毛澤東的偉大。郭老十分敬重毛澤東的膽略和學識,乃至詩詞和書法。實事求是地說,父親對毛澤東是由衷地敬仰的。

說到毛澤東對郭老的評價,也是世人皆知。凡讀過毛澤東1944年11月21日致郭沫若函的人,都會相信毛澤東說的“武昌分手後,成天在工作堆裏,沒有讀書鑽研機會,故對於你的成就,覺得羨慕”是肺腑之言。至於毛澤東在信中對郭老的如下評價:“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於中國人民,隻嫌其少,不嫌其多”,也是至誠的。

誠如毛澤東對郭老有“不及柳宗元”,“十批不是好文章”的評價一樣,郭老對毛澤東也不是盲目的崇拜。如前所說有關《東方紅》與《國際歌》的問題。有關合二為一的爭論、毛澤東思想對立統一的觀點以及對批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處理。都表明了這一點。即使是對毛主席的詩詞和書法,他也是有分析的。

朝柱:是的。由於特定的政治的需要,郭老幾乎沒有―客觀上也不允許他像當年重慶那樣把這些思考盡遣筆端,告之時人。

漢英:談一個有關毛澤東書法的小故事吧。

父親是書法家,母親則更是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們的潛移默化之下,久而久之,對書法的優劣,我們也略知一二了。一次,同事們談起毛主席的書法,大家要我評價一下貼在牆上的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當時我把從父母親那裏體會來的判據:“躍然於紙上”告訴了同事們。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評論起來。結果發現題詞中有的字“躍”不起來,按照“判據”自然有敗筆。不料,又有好事之徒打了小報告。

父親知道了這件事,他說:主席的字才氣橫溢,但並不等於說,他的每一個字都是精品。我寫字多年,也寫過不少敗筆。就說王羲之吧,他的書法也不都是件件同一水平嘛!用“躍然於紙上”來作為判據,是對的。當你靜觀一幅書法的時候,如果看著看著感到字站了起來,活了起來,甚至離紙飛出,那一定是好字,否則,不是結構有問題就是有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