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也知道自己不該那樣做,卻總是無法自拔,如:心胸狹隘、恐懼、自卑、追求完美、懊悔、自欺欺人等,走不出心靈的困境。這些都是受了不良心理的影響。而這些不良心理的產生是有一定誘因的,隻要對症下藥,完全可以克服。
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心眼很小,不能容忍不利於自己的議論和批評,更不能受到絲毫的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就會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也有一些人為人吝嗇小氣,吃不得虧,否則心理就不平衡,就會想方設法彌補“受損”的利益。這都是狹隘的表現。
自尊心太強
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存有狹隘的心理,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隻聽得好而聽不得壞,隻能接受成功而不能忍受失敗,稍遇挫折、坎坷,就出現過激行為,做出害己害人的事情。
狹隘通常在牽涉到自尊心和利益得失的人際交往中明顯地表現出來:或是受到了輕視和蔑視,或是受到了奚落和捉弄,或是受到了指責和批評,或是受到了誤解和委屈,或是受到了譏諷和嘲笑,或是在利益上受到了損失、吃了虧,或是在名譽上受到了打擊、下不了台等等。
以自我為中心
狹隘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緊盯著自己眼前的一些東西,過分地在乎自己的利益,不允許別人有任何的侵犯,因此,即使一些小的玩笑,也會讓他們難以接受。他們的自尊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不論一些情景的發生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甚至是善意的,也無論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的,還是偶然的、純屬是開玩笑的,狹隘者狹隘的心胸、狹小的氣量都會隨時隨地顯露出來,使人感到難以與其相處。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用“退讓”的胸懷,妥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更好的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生活中,渴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別人讚歎和羨慕的人才或者成功人士,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事,可是,當有的人真正獲得了可以成功的機會時,反而選擇了退縮或放棄,人為什麼會害怕即將取得的成功呢?
“約拿情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曾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一個聖人?”“誰將成為偉大的領導者?”學生們的反應是:咯咯地笑、紅著臉、不安地躁動。而當馬斯洛問他們是否想要獲得成功時,他們卻都說“想”。既然想獲得成功,卻不敢有積極的努力和實踐,連自己的理想都不敢承認,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稱為“約拿情結”。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它會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不願發揮自己的潛力。而“約拿”也被用來指代那些渴望成長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
對自我的限製
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在人們小時候,可能由於自身條件的限製會導致產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
這些念頭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直到周圍環境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供自己成長的機會。而當成功的機會降臨時,“我不行”,“我辦不到”等心理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麵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並承擔可能失敗的風險。正是因為這種害怕,人們反而會選擇放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一旦認定某些事情的時候,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對某種品牌機器,對某職業或者崗位產生癡情地鍾愛。為什麼人們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應呢?
心理定勢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開會時,先讓與會者自由入座,然後讓大家到室外休息片刻,再入會場,如是五六次,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坐在他們第一次入座的座位上,於是將此效應定名為“定位效應”。“定位效應”是指人們習慣了在某個位置,就不易更換的心理效應。“定位效應”是心理定勢在起作用。人們對事物做出定位後,就容易先入為主。在習慣了某個位置之後,就不容易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