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大的實力派軍閥是怎樣煉成的?(1 / 3)

形勢對孫策越發有利。

劉繇死後不久,自稱皇帝的袁術也在落魄中死去。曹操與袁紹在北方兵戈相向,大戰一觸即發。荊州牧劉表雖未直接參戰,卻也緊盯著中原的棋盤。一時間,揚州被忽視了。袁術死後,堂弟袁胤拉著部眾前往皖城,投奔廬江太守劉勳。原本默默無聞的劉勳,收編袁術舊部後,居然崛起為東南一大勢力。

不過,人多有人多的麻煩。

人都是要吃飯的。袁術從來沒有認真對待經濟問題,這是他走向滅亡的一大因素。曹操的兵會屯田,袁術的兵卻不事農業生產,隻顧吃飯。劉勳收了人,卻供應不上飯。沒有糧食,隻能四處征收。

劉勳把征糧的任務交給堂弟劉偕。上繚是相對富庶之地,自然成了劉偕的首要目標。然而上繚人卻不願把白花花的大米拱手讓出,他們組織起來,抵製劉偕的征糧。眼看完成不了任務,劉偕氣急敗壞,寫了一封急信送到劉勳手中,請求出兵襲擊上繚,以武力彈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孫策就是那隻冷眼旁觀、伺機偷襲的小黃雀。劉勳接管袁術舊部,兵力猛增,已隱然成為一大威脅。若是坐等劉勳有了足夠的糧食,劉勳就會成為難啃的硬骨頭。事不宜遲,須得及早動手,以免後患。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孫策不是莽漢子,為了迷惑對手,他先送上了一頂大高帽。自仲家皇帝袁術、揚州牧劉繇死後,袁氏餘部歸劉勳,劉氏餘部歸孫策,兩人都占盡便宜,但誰才是揚州的最強者呢?孫策放低身價,表示願意順服,並送上大量珍寶給劉勳。看到孫策的“服軟”,劉勳不禁飄飄然,覺得自己已穩坐揚州地界的第一把金交椅了。

表麵上謙卑恭順,暗地裏磨刀霍霍,我們不能怪孫策陰險狡詐,“兵聖”孫子早就說過:“兵者,詭道也。”劉勳沒意識到這點,隻能怪自己讀書不精了。若要硬打硬拚,孫策固然也有勝算,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算高明。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才是兵學的真諦。

劉勳打算出兵教訓拒絕交糧的上繚,這讓孫策有了出兵的借口。他寫了一封信給劉勳,先是以謙恭的語氣大拍馬屁,最後寫道:“上繚人多次侵犯我的地盤,我早就想教訓他們了,隻是路遠不便。上繚是富實之地,您進兵討伐,我願意出兵相助。”

這封信令劉勳十分得意。他把書信遞給眾人傳閱,眾人皆不失時宜地吹捧他英明神武,連名震江東的小霸王孫策都乖乖順服。

在一片肉麻的吹捧聲中,劉勳聽到一個冷冷的聲音:“這件事不值得祝賀,反倒值得擔憂。”

誰這麼大膽?

劉勳憤怒的眼光投向聲音發出的方向,當他看到一張熟悉的臉龐時,繃緊的肌肉漸漸鬆弛下來。因為說話的人,不是一個尋常的人。

說話的人是劉曄。他有兩個身份,一是皇族,二是當世名流。與孔融等文化名流有所不同,劉曄博學多才,卻不是書呆子,他才思敏捷,還有文人不多見的決斷力。正因為劉曄不一般,劉勳不能不給他麵子,便收起怒氣,虛心請教。

劉曄攤開地圖,手指上繚城道:“上繚雖小,城池卻堅固,易守難攻,想要在十天之內攻克,恐怕十分困難。我軍在前方疲以作戰,後方空虛,倘若孫策乘虛而入,勢必無法堅守。到時將軍進不得,退也不得,恐怕就大禍臨頭了。”

看來孫策騙得過劉勳,卻騙不過劉曄。然而對於劉曄的警告,劉勳隻是一笑置之。很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劉勳亦然。他想:袁術的舊部都歸順於我了,孫策前來歸順,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很快,劉勳就將劉曄的那些話拋諸腦後,忘得一幹二淨了。

孫策繼續施放煙幕彈,他揮師進攻黃祖去了。

黃祖是孫策的殺父仇人,孫策此舉可謂師出有名。這下子劉勳更加放心,全力討伐上繚。劉勳一路進軍,敵人望風而逃。

正當劉勳得意揚揚之時,忽然從後方傳來一個天大的噩耗:老巢皖城被孫策端了!

正所謂上兵伐謀,孫策西擊黃祖,不過是虛晃一槍,目的是給劉勳製造自己無意染指廬江郡的假象。劉勳前腳離開皖城,孫策後腳就到了。顯然,孫策是有備而來,為了奪取皖城,他與親密戰友周瑜率領兩萬精兵,晝夜疾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到城下。

表麵上看,皖城的守備不弱,城內還有三萬守軍。人數是不少,可是有兩大問題:其一,守軍長期缺糧,士卒有一頓沒一頓,饑腸轆轆,沒氣力如何舞刀弄槍?其二,袁術餘部剛剛前來,與劉勳部隊還不能磨合,主將又出征去了,群龍無首,形同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