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重演:小霸王遇刺(1 / 3)

吳郡是孫策的家鄉,但這裏暗流湧動。

公元195年時,孫策率軍進攻吳郡,吳郡太守許貢兵敗,投奔大山賊嚴白虎。孫策出於戰略考慮,決定暫時不進攻嚴白虎,而是南下攻略會稽。曾為袁術部將的陳瑀趁機聯合嚴白虎,自立為吳郡太守。陳瑀在太守寶座上還未坐穩,孫策又殺了回來,他隻得棄官北逃。

陳瑀逃走了,吳郡仍然軍閥林立。各地變民武裝集團不計其數。僅吳郡殘留的大股武裝勢力便有數支,嚴白虎、鄒佗、錢銅、王晟等人都擁有數千乃至上萬的兵力,割據一方。孫策連續發動清剿,消滅鄒佗、錢銅、王晟等勢力,嚴白虎也遭到重創,逃到餘杭投奔許昭。許昭曾是吳郡的一名將領,為人慷慨有義氣,孫策對他十分欣賞,遂放了嚴白虎一條生路,並沒有趕盡殺絕。

許貢一直跟著嚴白虎混,孫策同樣網開一麵,放他一條生路。隻是許貢好歹當過吳郡太守,自家地盤被搶走,他心有不甘,便偷偷給朝廷上了一道密奏,稱:“孫策乃是一代梟雄,就像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樣,朝廷應該采取恩寵手段拉攏,召他回京師。孫策如果接到朝廷詔令,就不得不考慮入京;倘若任由他坐大,勢必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這折密奏寫得十分不聰明。許貢目光短淺,才會寫這麼一份報告,試想,曹操豈能不知孫策心有異誌呢?隻是曹操正在與強大的袁紹對峙,哪有工夫來解決東南的孫策?許貢想借朝廷之力,奪回本屬於自己的地盤,可惜到頭來不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密奏不密,既沒有交到曹操手中,也沒交到皇帝手中,而是被孫策截獲。孫策雖不嗜殺,仍被許貢的陰謀激怒,召他前來對質。許貢還想狡辯,孫策拿出密奏,許貢無言以對,知道自己已然走向黃泉路。

許貢死了,被孫策下令絞死。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許貢生前豢養了許多門客與死士,他死後,這些門客流落各地,處心積慮地要為主子報仇。

機會終於來了。

就在孫策西進荊州,把黃祖打得落花流水之際,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的陳登在後方大搞破壞。陳登曾在曹操擊滅呂布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他足智多謀,能獨當一麵。他趁孫策西進,收羅嚴白虎的餘黨,企圖在後方起事,以牽製孫策。孫策豈是泛泛之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黃祖後,揮師進攻陳登駐守的廣陵郡。

然而,孫策大軍進抵丹徒時,糧食耗盡,不得不就地休整,等待糧草到位。精力充沛的孫策哪是個閑得下來的人——既然軍隊不能開拔,索性到野外打打獵,活動活動筋骨。

狩獵是一種高風險的運動,難保不遭遇野獸出其不意的襲擊。不過,與野獸相比,人才是更危險的動物。

在中國曆史上,狩獵時常伴隨著陰謀。曆朝曆代都有君王被刺殺於狩獵場的故事。為什麼會選擇狩獵場為“屠龍場”呢?因為狩獵時往往是君王防備最薄弱的時候。我們來回顧一下曆史上在狩獵時發生的刺殺事件:

夏代,一代雄君後羿在狩獵時為大臣寒浞所殺;

寒浞的兒子寒澆有萬夫不當之勇,在狩獵時被少康派出的女間諜女艾刺殺;

春秋時代齊國君主齊襄公在狩獵時被大臣所殺;

匈奴王頭曼在狩獵時被自己的兒子冒頓所殺;

……

孫策與往常一樣,跨上駿馬,帶上數十名騎兵,縱馬馳騁。“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他很快就忘乎所以地投入到獵殺的樂趣中,隻見他左右開弓,馬蹄如飛,揚起濃濃的風塵。他過於專注,以致沒有意識到隨從騎兵已遠遠地落在自己身後。

這時,在一處樹叢中,幾雙充滿仇恨的眼睛正盯著他。

樹叢裏有三個人,他們也在狩獵,但不是瞄準四處亂竄的動物,而是瞄準馬背上的人——名震天下的小霸王孫策!

這些人是許貢的門客、死士,他們專程等候在這裏,就是要為死去的主公許貢報仇。他們並不站在政治的高度判斷是非,而是效法先秦的武士,以“士為知己者死“的訓條為信念,為了複仇不惜舍棄生命。

按理說孫策不該中箭,他武功很高,當今之世沒幾個人能殺得了他。從十七歲始,他征戰沙場,所向無敵,祖郎曾砍了他的馬鞍,他仍活著;太史慈曾扯下他的頭盔,他仍毫發未傷。槍林箭雨,他從來也不放在眼裏。

但這一次沒有槍林箭雨,隻有三個人的三支箭。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一支利箭疾飛過來,不偏不倚,正中孫策的臉頰。隻聽得“啊”的一聲慘叫,孫策已翻身落馬,臉上血流如注。三名刺客手持利刃衝了出來,此時孫策的隨行騎兵已策馬趕到,一陣亂箭,把三人射成刺蝟一般,三人立刻倒斃於地。眾人見主帥傷勢很重,不敢怠慢,趕忙把孫策扶上馬背,送回大營。

孫策的傷很重,但並非無藥可救。大夫小心翼翼地拔出箭鏃,為孫策清洗傷口。他囑咐說,隻需好好調養,不要生氣發怒,靜臥三四個月,便可痊愈。

換作別人,定有康複的機會,可孫策卻沒能活下來。

孫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沒錯,他各方麵都十分完美。他才二十多歲,卻已成就了別人無法企及的偉大事業,他略定江南,大有與中原曹操分庭抗禮之勢,以這種年齡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在曆史上恐怕也隻有霍去病能與他相提並論。他是天生的王者,有非凡的統禦力,膽力絕倫,慷慨大度,連敵人也不能不稱讚其胸襟。不僅如此,他還娶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一切都那麼完美,似乎上蒼對他眷顧有加。然而,完美主義者往往都是悲劇性的人物。因為人生注定是不完美的。

病榻上的孫策用顫抖的手拿起一麵銅鏡,銅鏡裏出現了一張猙獰可怖的臉。他大叫一聲,把銅鏡扔在地上,眾人皆驚。

孫策喃喃自語道:“我現在這個樣子,還怎麼建功立業?”

他曾是人們心目中風流倜儻、瀟灑俊朗的孫郎,可是人生的許多事是不可逆的,俊美的臉龐毀了,就永遠變得醜陋無比。在孫策看來,如果他一輩子都要以這副醜陋的麵孔來見世人,就算征服了天下,又有什麼意義呢?他不由得怒火攻心,坐起身來,把桌子掀翻,把東西砸碎,狂呼亂吼,無法控製自己。

這一怒讓他傷勢複發,這下神仙也難救了。

孫策的時間不多了,誰能繼承他的事業呢?他有好幾個兄弟,年齡都比較小,最年長的弟弟孫權也隻有十九歲。從性格上說,三弟孫翊與他最像,《三國誌》中稱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但是孫策還是把權力交給了孫權,一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傳統,二是因為孫權也不是一個平庸之輩。

彌留之際,孫策喚來弟弟孫權,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若論統率江東兵馬,與敵人決戰沙場,爭雄天下,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忠職守,保衛江東,則我不如你。”自從父親孫堅死後,孫策以長兄的身份肩負起半個父親的責任,對各個弟弟的優劣了解得一清二楚。孫權的魄力略顯不足,非創業奠基型人才。但是,創業固然艱難,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亂世,英雄爭霸,若能守住江東,也算不辜負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孫策知道弟弟尚年幼,政治經驗不足,離不開老臣們的支持。他喚來長史張昭等人,吃力地說:“如今中原正亂,以吳越的兵力,據守三江險要,可以坐觀成敗。希望諸公能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這天夜裏,孫策溘然長逝。

命運真是神秘莫測,既製造出英雄,又毀滅英雄。孫策的結局竟然與他的父親如此相似,兩人都在事業的巔峰時中箭而亡。

倘若孫策不死,他將是曹操最頭疼的敵人。

宋代著名兵法家何去非曾這樣評論:“孫策壯武,術略過於其父,又有周瑜、魯肅之儔以輔其起。惜乎,堅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奮於中原以競天下。然策一舉而遂收江東,為鼎足之資,使之不死,當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於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蓋袁紹已據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獨無隙以投之故也。以劉備之間關轉戰,至於白首,不獲中州一塊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餘渡江轉鬥,不數歲而席卷江東,此其過備遠矣。”何去非認為孫策比劉備更厲害,若不是死於非命,“當為魏之大患”。這個說法是十分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