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曆史沒有假設。
孫策死了,重擔全壓在十九歲的孫權身上。
這擔子太沉了,孫權或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仍未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張昭見狀,厲聲喝道:“現在是哭的時候嗎?”
這一當頭棒喝,把孫權給喊醒了。對他來說,當務之急是安撫軍隊,凝聚士氣,讓所有人看到希望。孫權振作精神,脫下孝服,換上軍裝,上馬巡視諸軍。軍隊的不安情緒這才稍稍緩和。
在此政權更迭之際,張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麵上表朝廷,通告孫權繼承江東的軍政大權,一方麵向各城池發布通告,命令各地將校官吏嚴守崗位,不得鬆懈。
這裏我們必須提一個人,他就是孫策的鐵杆哥們周瑜。為什麼孫策在臨死前沒有把孫權托付給周瑜,而是張昭呢?因為周瑜當時並不在孫策身邊,而是在外帶兵打仗。得悉孫策去世的噩耗,周瑜馬不停蹄,率軍隊回吳郡為孫策奔喪。奔喪還帶著大軍前來,顯然周瑜是擔心有人在這個時候造反。
周瑜的到來終於讓孫權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被提拔為中護軍,與張昭共同主持軍政。
此時的江東集團雖然據有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江、廬陵諸郡,但隻是控製了主要城鎮,勢力尚未深入鄉村,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仍未歸順。除此之外,一些為躲避戰亂而流亡到江南的士人大夫,仍把中原政權視為唯一合法政權,對孫氏集團並不誠心擁護。江東集團內部有這麼多不穩定的因素,缺乏軍政經驗的孫權能否守住父兄開創的基業呢?對此,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這個時候,周瑜與張昭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兩人一致認為,雖然孫權很年輕,但孫策“幹革命”時不也才十七歲嗎?更何況,孫權聰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個可以成就偉業的人。正因為看到孫權的潛質,周瑜與張昭甘願將自己的命運與孫權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把孫策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
對新崛起的江東集團來說,擺在麵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與朝廷的關係。
表麵上看,孫氏集團歸順朝廷,曹操還封孫策為“討逆將軍”。但雙方都心知肚明,這不過隻是權宜之計。曹操要爭中原,孫策要爭江南,一時間尚未有明顯的利益衝突。隻是孫策略定江南後,矛盾就出來了。
原揚州刺史劉繇去世後,朝廷又派嚴象出任揚州刺史。孫策早把揚州視為自家地盤,哪容別人染指?於是指使廬江太守李術發兵攻打嚴象,嚴象名為刺史,既無地盤,又無兵力,如何是對手呢?一戰下來,嚴象就身首異處。
這下曹操明白了,孫策不是個吃素的人,他對朝廷是陽奉陰違。
隻是曹操還在官渡與袁紹糾纏,實在騰不出手來對付孫策,隻能先派個精明強幹的人去維持局麵。劉馥臨危受命,挑起揚州刺史的重擔。
劉馥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原本是沛國人,早年因天下動蕩,南下避居揚州。後來袁術占據淮南,擁兵自重,劉馥出於對朝廷的忠心,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袁術部將戚寄、秦翊率部投奔曹操,大大削弱了袁術的實力,他也因此得到曹操的賞識。也算他運氣不錯,走馬上任時正好遇到孫策遇刺身亡,孫權剛上台,江東軍民對這個年僅十九歲的新首領心裏沒底,人心惶惶。劉馥有膽有謀,單槍匹馬赴合肥,僅靠一顆朝廷官印,開府立治。
要在揚州站穩腳跟,首先必須要有一支軍隊,否則一切免談。可軍隊在哪呢?劉馥沒有被難倒。當時江淮一帶有許多獨立的武裝,其中實力較強的兩股勢力,首領是梅乾、雷緒,擁眾數萬人。劉馥采取招撫手段,恩威並施,把這兩支烏合之眾收為己用。他在治理上頗有一套本領,他推廣曹操的屯田政策,興修水利,建學校、修城牆、築堡壘,收集滾木、大石,加強城防。在劉馥的努力下,合肥在短時間內,從一座守備空虛的城池,變成窺視江東的橋頭堡。
孫權上台後不久,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扭轉了中原戰局,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江東集團了,曹操秣馬厲兵,欲南下征服孫權。
侍禦史張紘站出來諫道:“不伐有喪之師,這是傳統。現在乘人之危,算不得有道義。倘若打不贏,徒令仇怨加深。依我之見,不如罷兵修好。”
張紘本是孫策集團的重要人物,怎麼跑到朝廷當官了呢?原來兩年前曹操為了對付袁術,拉攏孫策,非但授他“討逆將軍”的頭銜,還把侄女嫁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張紘作為孫策的代表,前往朝廷,曹操把他留下來,並授予侍禦史之職。
聽了張紘的一番話,曹操冷靜了下來。他想了想,覺得孫權還有利用價值,可以用來牽製荊州劉表的勢力。況且此時官渡大戰剛剛塵埃落定,曹操雖然贏得了勝利,但勝得十分艱難,若大舉南征,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念及此,曹操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以朝廷的名義授予孫權“討虜將軍”之銜,正式拜其為“會稽太守”。
為了爭取孫權歸順朝廷,曹操慷慨地把張紘放了回去,還授予張紘“吳郡東部都尉”的頭銜。張紘本是江東集團元老級的人物,返回後自然受到重用。當年孫策起兵時,把母親與弟弟們都托付給張紘照顧,故而孫母吳夫人對他十分信任,讓他與張昭共同主持政事,輔佐孫權。
很多人心有疑慮:張紘回來的目的何在?他在朝廷待了那麼久,究竟有沒有變心,有沒有被收買呢?大家紛紛勸說孫權不要重用張紘。孫權不為所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對張紘的人品毫不懷疑——孫策說孫權能任賢用能,果然不假。
一向精明過人的曹操為何放張紘回去呢?他可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他向孫權要了一個人:原豫章刺史華歆。也可以說,這是一次交換,曹操要用張紘換華歆。華歆德高望重,曹操征他入朝,擔任議郎,參司空軍事,正好可以裝點朝廷的門麵。
張紘歸來後,又有一個重要人物投奔江東集團,這個人便是魯肅。前麵說過,魯肅曾與周瑜一起離開袁術,投奔孫策,把家眷遷往曲阿。但是魯肅的祖母年紀老邁,仍留在老家,不久後因病逝世。魯肅是祖母一手帶大的,和祖母感情深厚,他風塵仆仆地趕回老家,安葬祖母,以盡孝道。就在魯肅守喪期間,孫策死了。
“人在政舉,人亡政息”,沒有孫策的江東集團,是否會走向沒落呢?這個問題誰也說不清。正巧此時,魯肅收到好友劉子揚寫來的一封信。
劉子揚已經投奔到盤踞巢湖的軍閥鄭寶麾下。鄭寶擁眾萬餘人,算是地方實力派。魯肅打算應好友之邀,前往鄭寶處瞧個究竟,隻是他的家眷尚在曲阿,臨行前,魯肅先去曲阿接老母妻兒。
不想魯肅到了曲阿,發現老母親居然不在。去哪了呢?原來是被周瑜接到吳郡了。周瑜早知魯肅不是一般人,生怕他投奔別處,早就預留了一手。魯肅匆匆趕往吳郡,見到中護軍周瑜。兩人是知己,魯肅並不隱瞞,把劉子揚的信取出來,讓周瑜過目。
周瑜覽信後說:“以前馬援曾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不隻是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要選擇君主。如今主上(孫權)敬重士人,任人唯賢,隻要是有本事的人,就會被錄用。我聽聞先哲有過神秘的預言,說取代劉氏皇族者,必是起於東南。觀當今時局形勢,推演曆數,東南勢必會建立帝王之基業,這與預言所說是相符的。可以這樣說,現在正是有誌之士建功立業的時代,我留在這裏,也是這個原因,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放在心上。”
這裏周瑜明確指出,孫吳集團絕不僅僅隻是小打小鬧,而是誌在建立帝國,取代漢室。其實在孫吳集團內部,恐怕沒幾個人預見到建立帝業的一天,周瑜的魄力即在於此,沒有這種理想與雄心,哪來的奮鬥精神呢?
這些話,大大打動了魯肅。要幹事業,就幹大事業!鄭寶就是個土軍閥,能成什麼事呢?
如若不是周瑜巧妙地挽留魯肅,東吳就要少一位曠世名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