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大早,周瑜去見孫權,開門見山道:“魯肅有輔佐之才,應當委以重任,同時,還應該多多招攬像他這樣的人才,才可成就大業。”
孫權並不了解魯肅,不過他相信周瑜的眼光與判斷力。孫權召見魯肅,問道:“如今漢室傾危,我想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偉業,您有何見教呢?”
一個十九歲的少年,便有齊桓、晉文的追求,果然是英雄人物,魯肅亦不禁暗暗歎服,便答道:“當初漢高帝劉邦想尊奉義帝,義帝卻被項羽殺害。如今曹操的所作所為,與當年項羽毫無二致,國家操縱在這種人手中,將軍又怎麼能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尊王事業呢?以我的看法,漢室已經不可複興,而曹操實力強大,一時也無法鏟除。最好的辦法便是坐守江東,以待天下局勢的變化。如今北方戰亂未定,應趁此時機剿滅黃祖,進而討伐劉表,控製長江水域,這乃是帝王的事業。”
魯肅與周瑜一樣,是衝著帝王事業來的。
別看孫權是個小毛孩,跟著哥哥孫策混了幾年,還是有城府的。魯肅的話固然令人欣喜,可稱王這件事,卻一點也急不得。袁術不是迫不及待地稱帝了嗎?結果如何呢?天下人共擊之,袁術一下子就垮了。如今自己憑借哥哥打下的基礎,占據東南一隅,實力還不夠強大,怕是還沒有資格談帝王事業。
想到這裏,孫權對魯肅說:“現在我隻想盡心盡力經營江東,至於您所說的帝王之業,我還沒想呢。”
魯肅年輕氣盛,孫權比他更年輕,卻更沉穩謹慎。
孫權的謹慎是對的。自孫策經營江東,士人歸附,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深持傳統觀念,隻認定一個朝廷。曹操把朝廷捏在手心,以他的雄才,尚且不敢取代漢室,何況是孫權呢?
果不其然,魯肅的言論傳到張昭耳中,這位江東集團的大佬十分不滿。張昭與周瑜共掌軍政,難免磕磕碰碰,如今周瑜推薦魯肅,孫權對魯肅又如此厚待,令張昭心中不爽。張昭便出言攻擊魯肅年少輕狂,同時也在含沙射影地攻擊周瑜。不過他沒想到,魯肅的話實際上大合孫權的胃口,孫權不僅未疏遠魯肅,反倒對他更加器重,不時賞賜給他各種財物。
孫權的最大劣勢,是沒有哥哥孫策的赫赫武功。這年頭,沒有卓越的軍事天賦,能當領袖嗎?於是以前追隨孫策的一幫將領開始打起自己的算盤。
首先是廬陵太守孫輔。他是孫權的堂兄,孫賁的弟弟。孫權上台後,孫輔瞧不起他,認為他沒本事,不足以擔當重任,肯定會被曹操消滅。因此,孫輔決定給自己找條退路。他暗地裏寫信給曹操,打算投誠。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封信並沒有被交到曹操手中,而是落到孫權手裏。
孫權看到信後沒有吭聲。過了幾天,他召見孫輔,孫輔尚不知事情已泄露,氣定神閑地前往。孫權沉下臉道:“你我二人是兄弟,有什麼事不能商量,為什麼偏要把外人扯進來?”
這一句話,如同一把飛刀刺進了孫輔的心窩,他強作鎮定道:“哪有這回事?”孫權掏出一封信遞給張昭,張昭交到孫輔手中。孫輔用顫抖的手打開——這不正是自己的親筆信嗎?他一時間大汗淋漓,無言以對。
孫輔大大低估了孫權的能力,他哪裏知道這個年輕人也有霹靂手段。很快,孫輔的親信們全部被逮捕處死,其部眾被分散到各處,一場陰謀就此泡湯。至於孫輔,畢竟是自己的堂兄,孫權不忍殺害,將他流放到東部,軟禁起來。
除了孫輔之外,廬江太守李術也很不安分,他居功自傲,擁兵自重,大量收留江東集團的叛徒。
威不立則令不行。孫權決定親征,他要殺雞嚇猴。出兵前,孫權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既然是討伐李術,寫信給曹操幹嗎呢?原來,孫權判斷,一旦開戰,李術必定會向曹操求救,甚至可能投降。他要搶先一步,防止曹操救援李術。
有理由嗎?有,而且理由充分。在此之前,李術曾襲殺曹操派來的揚州刺史嚴象,這就是最好的理由。孫權在信中寫道:“您以前任用的揚州刺史嚴象,被李術殺了。李術肆無忌憚地殺害朝廷命官,罪該萬死。我打算出兵討伐李術,到時他定會花言巧語求您出兵相救。您身為朝廷宰輔,為海內推重,希望您通知各地官員,不要聽信李術的鬼話。”
信發出去後,孫權親征李術所盤踞的皖城。在孫權的猛攻下,李術支撐不住,果然向曹操求援。曹操已收到孫權的信,對李術的求援置之不理。沒有外援,李術難逃一死。皖城終於淪陷,李術落得個梟首示眾的下場,他麾下的兩萬名將士,也被孫權遷往別處。
此役足見孫權的果斷與深謀遠慮,在他的鐵腕下,叛亂很快被平定,江東集團得以度過危機。
一批舊將官被清洗出局的同時,一批新將官得到提拔重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人便是呂蒙。
呂蒙是汝南郡人,年少時由於中原戰亂,隨家人南渡,投奔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麾下的一員將領,曾領兵參加征討山越的戰爭。當時呂蒙隻有十五六歲,家裏窮得叮當響,便萌生出上戰場殺敵立功的念頭。他多次請求姐夫鄧當帶他上前線,鄧當認為他年齡太小,不肯答應。呂蒙索性自己偷偷混入兵營,隨大軍一同出征。上了戰場後,鄧當才發現呂蒙混在行伍中,心裏大驚,大罵他一通,要他趕緊離開。呂蒙辛辛苦苦才混進來,怎麼能當逃兵呢?他意誌堅定,不聽勸阻,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戰鬥。
戰後,鄧當把這件事告訴呂蒙的母親。呂蒙不辭而別,私自跑去當兵,呂蒙的母親自然大為生氣,打算把這個不聽話的兒子痛打一頓。呂蒙望著母親含淚的雙眼,懇切地說:“這種貧賤的生活怎麼過得下去呢?若能僥幸立功,便可富貴。古人不是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嗎?”
母親聽呂蒙這麼一說,內心更加悲傷,想想自己家貧如洗,無法給兒子帶來富足的生活,如今兒子也大了,既然有誌向,隻能隨他去了。就這樣,呂蒙正式參軍,在姐夫手下當了一名小兵。
呂蒙正幻想著過上好日子,不料卻闖下了大禍。
原來鄧當有一個部下,見呂蒙年少,便輕蔑地說:“你小子能幹什麼呀?你去打仗,不就是送肉給大老虎吃嗎?”剛開始呂蒙不跟他計較,豈料這個家夥得寸進尺,時常拿他當嘲笑對象。呂蒙家貧,自尊心特別強,最恨別人瞧不起他。三番五次受辱後,他終於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操起一把刀,把這個討厭的家夥結果了。
一時衝動鬧出人命,呂蒙也不知如何是好,他不敢找姐夫,於是逃到一個同鄉家中躲了起來。幾天後,他冷靜了下來,心想:好漢做事好漢當,我不能這樣當縮頭烏龜,幹脆自首得了。當時軍隊中有一名校尉,名為袁雄,頗為賞識呂蒙,呂蒙便通過他自首。
也算呂蒙運氣不錯,袁雄不僅為他四處奔走,還親自向孫策求情。孫策聽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對呂蒙的所作所為暗暗稱奇,他覺得這個有血性、有勇氣、有擔當的年輕人,與自己的性格十分相似,因此,孫策不僅赦免其過,還把他留在身邊做事。
這就叫因禍得福。
呂蒙作戰勇猛,富有謀略,不僅得到孫策的欣賞,連張昭也對他另眼相看。幾年後,鄧當病逝於軍中,張昭推薦呂蒙接替其姐夫的職位,出任別部司馬。
孫權上台後,開始清洗孫輔、李術等心懷二誌的將領,對江東集團內部的各武裝力量合並重組,精兵簡政。呂蒙敏感地意識到自己“別部司馬”的職位不一定能保得住,如果不能表現得更出色,恐怕會被合並到其他部隊,到時要出人頭地就十分困難了。
怎麼辦呢?
他想到一個大膽的辦法。
呂蒙找人借了不少錢,購置軍裝綁腿,抓緊訓練士兵。不久後,孫權檢閱各軍,呂蒙的部隊衣著光鮮整齊,士兵操練嚴謹,動作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孫權認為呂蒙治軍有方,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不僅沒有裁撤他的部隊,反倒給他增加了兵員名額與武器裝備。
若幹年後,呂蒙成為東吳最出色的一員戰將,為帝國立下偉大的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