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袁氏集團覆滅,曹操統一北方 袁紹之死:沒有如果,隻有因果(1 / 3)

刀,一把刀。

曹操拎著一把鋒利的刀,舉目四望,這一刀要劈向何方呢?

官渡之戰改寫了中國的政治版圖,曹操一躍成為天下至強。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雖遭大挫,依然據有四州之地,實力不可小覷;孫權繼承哥哥孫策之資本,割據江東,實為後起之秀;劉表雄踞荊州,憑借其名望招攬天下士人英雄,對曹操來說不失為一個勁敵。這三人都是曹操一統天下的絆腳石。

在這三塊絆腳石中,孫權的江東集團發展最為迅猛,對曹操的威脅卻最小。孫策與孫權隻是埋頭經營江南之地,與埋頭經營中原的曹操尚無明顯衝突。袁紹與劉表則不同,他們已經與曹操幾度交鋒,勢同水火,更重要的是,這二人是戰略上的盟友——盡管這種同盟關係並非鐵板一塊。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曹操暫時與孫權和解,甚至在李術求援時對其置之不理,算是送給孫權的大禮包。

那麼,曹操的刀是要砍向袁紹,還是砍向劉表?

與袁紹的消沉落魄不同,近來劉表越發囂張。最讓曹操不可忍受的是,劉表接連攻破長沙、零陵、桂陽的親曹勢力,明顯是向曹操示威。

自曹操控製朝廷以來,不少地方武裝紛紛歸附中央。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表的部下、長沙郡守張羨,聯合零陵、桂陽兩郡,宣布脫離劉表,歸順朝廷。劉表聞訊大怒,當即出動大軍,進剿張羨。

劉表與張羨的戰爭持續了兩年。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無力顧及長沙,加上張羨積勞成疾去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全部淪陷。劉表以鐵腕手段向世人證明,自己才是荊州的霸主——這是我的地盤,誰也別想染指。

以前劉表還象征性地向朝廷進貢,如今皇帝被曹操捏在手中,還進貢個屁!在他看來,關起門來,當個土皇帝,豈不更加快活!劉表苦心經營荊州多年,有綿延數千裏之地,擁十萬甲士,是響當當的地方諸侯。他甚至想過過皇帝癮,在郊外祭天祀地,所用服飾與祭禮標準都等同於皇帝。

劉表的行徑如此囂張,可見其眼中早已沒有朝廷了。

曹操整飭兵馬,打算大舉征伐荊州。荀彧急忙跑來勸說道:“袁紹剛剛被我們打敗,軍心渙散,我們現在應該一鼓作氣消滅他們,而主公卻在考慮遠征江漢。倘若給袁紹喘息之機,等他收羅殘部、恢複實力後,必定會借機直搗我們空虛的後方,到時就大事去矣。”

從情感上說,曹操恨不得馬上鏟除囂張的劉表,但他從來都是一個理智戰勝感情的人。荀彧的一番話合情合理,他不由得勒住韁繩,掉轉馬頭,又殺向袁紹,在倉亭與袁軍對峙。

袁紹沒能力挽狂瀾,又一次戰敗了。

對於一個好麵子的人來說,接二連三的蒙羞簡直比死還難受。

曾經睥睨天下的袁紹,如今成了一條落水狗。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變得萎靡不振。他開始沉湎於回憶過去,他想起年輕時自己豪邁倜儻,揮斥方遒,與清流黨為友,與宦官暗鬥,何其慷慨;他想起自己攻皇宮、屠閹黨,手刃大太監趙忠,何其暢快;他想起那段最為浮沉的歲月,自己興義師,討董卓,領袖群雄,實現人生大轉折,何其豪橫;他想起崛起於河北的往事,那時自己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坐擁四州之地,雄視天下,何其鼎盛。可是,他腦海裏忽而浮現出一個人的身影,這個人曾是他的朋友,曾是他的下屬,最後成了他的敵人;這個人粉碎了他的夢想,砸爛了他的自信,斷送了他的前途。這個人就是曹操。霎時間,一切美好的往事變得模糊,一陣迷惘如雲如霧籠罩在他的心房。他羞憤難當,竟然咯出幾口殷紅的鮮血。

其實他本來應該想得更多。

他本該想到,沒有如果,隻有因果。

戰爭雖有僥幸、運氣的成分,但偶然背後隱藏著必然。曾子說“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告誡世人,每個人都會犯錯,關鍵是要正視錯誤。袁紹的對手曹操犯的錯比誰都多,但曹操從不怕認錯,所以不斷進步,而袁紹刻意地維係自己“偉光正”與“高大上”的形象,容不得他人的指摘。可是事實勝於雄辯,官渡的慘敗把他的缺陷完全暴露在世人麵前。他本應該痛定思痛,洗心革麵,謀求東山再起,然而他卻惶恐於世人鄙夷的眼光,終於陷入不可自拔的頹廢之中。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就是官渡之戰一年半之後,袁紹在病榻之上吐血而亡。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這樣評價他:“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又說:“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

範曄把袁紹最終出局的原因歸於性格上的短板:矜愎自高,短於從善。

性格決定命運,果不其然。

袁紹死後,袁氏帝國搖搖欲墜。

對於任何一個政治集團,選擇可靠的接班人都是關係到未來命運的大事。偏偏在這件事上,袁紹又犯大錯。

為了規避兄弟間的權力之爭,在選擇接班人這件事上,自古以來的傳統都是立長不立幼——除非長子是白癡或有殘疾。袁紹有三個兒子(一說四個),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理說,袁譚理所當然是合法繼承人,他不僅是長子,也是袁氏集團的重要將領,有豐富的行政、作戰經驗。然而,袁紹後妻劉氏偏愛袁尚,英雄難過美人關,在劉氏枕邊風的吹拂下,袁紹敗下陣來,決意廢長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