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袁紹遲遲不敢宣布這個決定。為什麼呢?因為理由不充分,不足以服人。袁紹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辦法:把長子袁譚過繼給死去的哥哥,以繼承其香火。按照傳統製度,過繼給別人,就相當於是別人家的孩子。袁紹之所以想出這個點子,是因為當年他就被自己的親生父親過繼給伯父,以致他與袁術的關係從親兄弟變成堂兄弟。
如此一來,無疑剝奪了袁譚的長子繼承權。不僅如此,袁紹還把袁譚調出冀州,讓他出任青州刺史。明眼人都看得出,袁譚已經失寵。當時沮授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他對袁紹說:“袁譚是長子,理應是接班人,您卻把他調到外地,這樣做必有後患。”
袁紹狡辯道:“我隻是想讓兒子們各據一個州,便於考察他們的軍政才能。”
緊接著,次子袁熙被任命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被任命為並州刺史,幼子袁尚留在冀州。把其他兒子調離中樞,隻留下袁尚一人,袁紹的用意也夠明顯了。
袁紹在立接班人一事上的優柔寡斷使集團內部分裂為兩個陣營:一派以辛評、郭圖為首,力主立長子袁譚;另一派以逢紀、審配為首,力主立幼子袁尚。
袁紹死後,兩派的權力鬥爭白熱化了。
其實,袁紹雖然沒有正式宣布幼子袁尚為繼承人,但大臣們對此都心知肚明。因此,逢紀、審配先發製人,在袁紹後妻劉氏的支持下,搗鼓出一份所謂的遺命,立袁尚為新主。表麵上看,袁尚一黨在權力鬥爭中大獲全勝,其實不然,一場兄弟內鬥的悲劇才剛剛拉開序幕。
作為老大的袁譚不得不屈居於弟弟袁尚之下,他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袁譚索性自稱車騎將軍,擁兵自重,屯於黎陽。他以進攻曹操為借口,要求袁尚調撥給他更多的軍隊。剛剛上台的袁尚既不想與老哥撕破臉皮,又不想讓老哥的勢力坐大,隻得敷衍一下,象征性地撥給他一支小部隊。同時,袁尚又派逢紀前往袁譚兵營,監視老哥的一舉一動。
袁譚一看,才撥給這麼點兵力,頂個屁用,便繼續上書要求增兵。審配故意找種種借口,拒絕袁譚的要求。袁譚怒從心生:你不給我增兵,還派逢紀來監視我,當老子是吃素的嗎?過了幾天,袁譚也找個借口,把逢紀抓起來殺了。
袁紹屍骨未寒,兒子們就鬥了起來。
遠方,有一雙眼睛盯著冀州政局的變化。
袁譚、袁尚這倆兄弟,本事不及其爹,還爭權奪利。曹操看在眼裏,樂在心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要坐收漁翁之利。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即袁紹去世四個月後,曹操大軍突然北渡黃河,進攻袁譚。袁譚有意保存自己的實力,便派人向袁尚求援。袁尚既然當了首領,派兵救援前線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袁尚也想有所表現,以向世人證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把鄴城交給審配,自己親率大軍馳援袁譚。哥倆聯手對付曹操,還是落入下風,隻得嬰城固守。
為了擊退曹操的入侵,袁尚打算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正麵戰場的壓力。這個戰略采取雙管齊下的方針,頗為高明:袁尚一方麵派大將郭援、並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南單於,聯手進攻曹操控製下的河東郡;另一方麵派人前往關中,秘密聯絡馬騰等將領,共同起兵反對曹操。
應該說,袁尚在戰略上還是比較主動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們來看袁尚的第一步棋。
郭援率兵攻入河東郡,一路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直攻到絳縣。絳縣守將賈逵堅守城池,無奈寡不敵眾,城池淪陷隻是遲早的事。城裏一幫鄉紳父老聯名與郭援談判,表示願意投降,但有一個條件:不能殺賈逵。郭援答應了,於是絳縣開城投降。不過,賈逵是條漢子,他拒絕投降。戰敗被俘與主動投降,性質完全不同,打不贏可以當俘虜,讓他投降?沒門!郭援進城後,見賈逵不降,勃然大怒,令左右按住腦袋,要他磕頭。
賈逵大喝道:“我乃堂堂朝廷命官,怎麼能給你這種小賊磕頭。”
嘿嘿,敗軍之將還逞英雄,難不成我不敢殺你嗎?
郭援才不管自己作出的保證,喝令將賈逵推出斬首。賈逵的部屬們見狀,紛紛伏在他身上,以免他受到傷害。絳縣百姓們聽到消息後,一起登上城牆,嚷嚷道:“你怎麼可以食言呢?若要殺害我們的好長官,我等就一起死。”郭援一看民怨沸騰,到底沒敢公開處決賈逵,隻是把他囚禁在地窖裏,將洞口封死,讓他自生自滅。不過賈逵命大,深更半夜時,有人想方設法打開洞口,把他救出去了。由此可見,當一名受百姓擁護的好官,還是有好報的。
袁尚開辟第二戰場,確實讓曹操有些手忙腳亂。他不得不暫停對袁譚的進攻,派司隸校尉鍾繇率軍在河東郡發動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