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一錯再錯,曹魏三征東吳 忽悠戰術失效,東吳正式與魏撕破臉(2 / 3)

這些武將在戰場上拚死拚活一輩子,好不容易富貴榮華都有了,誰會賣命呢?此一時彼一時,再勇猛的將領,當他的心思不在打仗上,也會變得怯懦了。

董昭委婉地批評魏文帝曹丕用人不當,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將,已經沒有昔日的鋒芒了。

不出董昭所料,魏軍行軍作戰並不積極賣力。隻是曹休運氣不錯,吳國人自己送上門了。原來呂範的水師遭遇暴風,很多船的纜繩被強風刮斷,船隻失控,漂到曹休的營壘處。這簡直是送上門的大肥肉,曹休趁勢出擊,斬殺吳軍官兵數千人,大獲全勝。

這次突發事件給曹休製造了渡江的良機,倘若他趁吳軍兵敗之際,果斷以舟師南下,吳國人的損失當不止此。可惜魏國將領作戰消極,白白浪費了一次機會。魏文帝曹丕得悉消息後,隻得遙控指揮,命令大軍迅速渡江,擴大戰役成果。然而戰機轉瞬即逝,呂範亡羊補牢,出動船隻救援,把潰散的餘部轉移到長江南岸。魏軍將領臧霸行軍不果斷,被吳軍反咬一口,部將尹盧戰死,隻得悻悻而退。

魏文帝曹丕大舉南征,天下震動。在如狼似虎的強敵麵前,蜀、吳兩國的關係有所緩和。孫權有大政治家的風範,他主動派太中大夫鄭泉訪問蜀漢,希望改善兩國關係。劉備也意識到吳國抗擊魏國入侵對蜀漢安全的重要性,倘若吳國滅亡,蜀漢絕對不是魏國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也派太中大夫宗瑋前往吳國。

當然,劉備與孫權是不可能化敵為友的。

關羽被殺加上夷陵之敗,可謂是舊仇添新恨,仇恨如此之深,如何能化解?夷陵之敗是劉備一生之恥,他曾恨恨地說:“我被陸遜折辱,豈非天意乎?”現在陸遜防禦的荊州是魏軍的主攻目標,劉備故意寫信向陸遜施壓:“魏軍已經抵達長江、漢水一線,我如果再次發兵東下,將軍認為後果如何?”

陸遜以強硬的語氣答複說:“貴軍剛吃了敗仗,元氣尚未恢複,正因為如此,才與我國互派使者往來。當務之急應該休養生息,哪還能窮兵黷武呢?倘若不加考慮,幻想以殘兵敗將遠征,勢必無處逃命了。”

劉備本想嚇唬陸遜,結果卻自討沒趣。他身為一代梟雄,在戰場上輸給了陸遜,在口水戰上也沒占到便宜,可謂羞上加羞。

再來看看另兩路魏軍的情況。

先說曹仁這一路。

曹仁是魏軍名將,長年奮鬥在第一線,有功勞,有苦勞,如今的他已是曹魏帝國的大將軍,沒有哪個將領能與他比肩。曹仁確實有點本事,他主攻的方向是濡須,為了迷惑吳軍,他釋放煙幕彈,放出消息稱將進攻濡須以東十五公裏處的羨溪,軍隊實施佯動,向東挺進。

濡須的吳軍守將朱桓果然上當,他急忙抽調一部分精兵前往羨溪以加強守備。在達到調動敵軍的目的後,曹仁突然掉轉馬頭,率領主力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濡須。朱桓如夢初醒,但已經來不及調回派出的部隊。此時他麾下隻有五千人,而曹仁的兵力有數萬人之多。一時間,吳軍上下人心惶惶。

朱桓的軍事生涯與陸遜頗為相近,也是從剿寇起家,他曾平定東吳境內丹陽、鄱陽的山賊,因戰功突出,被提拔為裨將軍。我們講過,孫權非常善於用人,在敵人大兵壓境時,他果斷任命朱桓為濡須軍政長官,便是看中他的軍事才華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敵強我弱,軍心動搖,朱桓如何力挽狂瀾呢?

他召集部將開會,分析說:“兩軍對陣,勝敗的關鍵在於將領的能力,而非士兵的多寡。各位認為曹仁行軍作戰的本領,能比得過我朱桓嗎?兵法上說,防禦的一方隻要一半的兵力就可以抵擋比自己多一倍的敵人。這指的是平原作戰,且沒有堡壘防禦,雙方戰鬥力勢均力敵。曹仁智勇不足,手下的士兵貪生怕死,加之千裏跋涉,人疲馬困。我與諸位據守高地堅城,南臨長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勞,有主場作戰的優勢,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局勢。就算曹丕親自來,我也不放在眼中,何況是曹仁?”

其實曹仁並非土包子,朱桓故意貶低他,隻是為鼓舞士氣,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而已。

為了迎戰人多勢眾的敵人,朱桓做了兩件事:第一,把隨軍家屬撤向下遊的一個江心島;第二,把旌旗從濡須城頭撤下,偃旗息鼓,製造吳軍撤走的假象,誘敵深入。

由於濡須一部分守軍已調往羨溪,曹仁判斷敵人大勢已去,遂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江心島,隻要俘獲吳軍將士的家屬,敵人勢必瓦解;一路則由自己的兒子曹泰統率,揮師進攻濡須。

曹仁麾下散騎常侍蔣濟提醒說:“敵人位於西部上遊,舟師可順流而下,我們若冒失進攻江心島,無異於進了地獄,自取滅亡。”要知道舟師一直是魏軍的弱項,魏軍登陸江心島,豈非羊入虎口嗎?但這時的曹仁信心滿滿,沒把蔣濟的話當回事。

魏軍將領常雕、王雙駕著戰船襲擊江心島,朱桓早有防備,出動水師截殺。來自中原的旱鴨子們在水裏哪裏他們的是對手,被殺得狼狽鼠竄,登陸的部隊更是片甲不留。主將常雕在戰鬥中被吳軍所殺,另一名將軍王雙被生擒,光在水裏淹死的士兵就超過一千人。

與此同時,曹泰正向濡須挺進。他原本以為濡須空虛,可一鼓而下,不想朱桓非但沒逃跑,還正嚴陣以待呢。濡須城依山傍水,地勢險峻,易守而難攻。曹泰安營紮寨,輪番進攻,濡須城仍巋然不動。當常雕被殺、王雙被擒的消息傳來時,曹泰方寸大亂,情知無法攻克,遂燒了營壘,撤軍而去。

賴朱桓的大智大勇,濡須城有驚無險,令曹仁無法越雷池一步。

再來看看江陵之戰。

江陵是荊州的一座軍事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奪取江陵,魏國就有望奪取整個荊州,故而此路魏軍的陣容十分強大,包括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這些均為軍界重量級人物。同樣,吳國方麵也派出強大的兵力增援江陵,由孫權的親信諸葛瑾擔任援軍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