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勳之死,徹底暴露了曹丕心胸狹隘的一麵。

殺鮑勳並不是一個特例,開國大將曹洪也差點成為曹丕的刀下之鬼。

曹洪是曹操的從弟,曹丕的從叔,他不僅是曹氏集團重要的一員大將,在與董卓的戰爭中,還救過曹操的性命。作為曹丕的長輩及魏國功臣,曹洪怎麼也差點人頭落地呢?原來曹丕當太子時,手中不寬裕,打算向曹洪借一百匹絹。曹洪是驃騎將軍兼都陽侯,此人善於斂財,是個守財奴,吝嗇得很,不肯借給太子。曹丕是個相當記仇的人,自己是國家的儲君,未來的君主,在他看來,曹洪與鮑勳一樣,都不把自己放在眼裏,這筆賬得記著,以後老子要讓這些人付出代價。

自曹操去世後,曹丕終結漢朝,把皇冠戴在頭上。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連續發動三次南征,討伐東吳,但都宣告失敗。這三次失敗對曹丕打擊很大,他總是疑神疑鬼,懷疑鮑勳、曹洪等人會因自己的失利而幸災樂禍。在第三次南征後,曹丕的神經質已到了極點,幾乎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似的,先是以微不足道的罪名處死鮑勳,而後又將屠刀揮向曹洪。

曹洪犯什麼法了呢?

沒有。這又是一件離奇的案子。犯法的人不是曹洪,而是曹洪的門客。門客犯法,曹洪就算有過失,也不足以致死。偏偏曹丕殺人殺得起勁,他心裏老惦記著當年曹洪不借絹給自己,今天就要讓你瞧瞧,誰才是真正的主子。他再次作出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逮捕曹洪,判處死刑。

朝臣大駭,紛紛出手相救,然而曹丕根本不為所動。如果說鮑勳隻是個小人物,曹洪可是個大人物啊,哪能說殺就殺。今天能殺曹洪,明天還有誰殺不得呢?怎麼辦?大家想來想去,隻有一個人可以救曹洪,便是曹丕的母親卞太後。

卞太後一聽,氣得差點吐血,她氣衝衝地教訓曹丕:“當年要是沒有曹洪相救,我們哪會有今天!”老母出手了,曹丕會聽嗎?還真不一定。大家想想,曹丕與親兄弟同室操戈,母親眼看兒子們內鬥也毫無辦法,可見她講話分量還是不夠的,不一定能起到關鍵作用。卞太後知道這一點,所以她轉而威脅皇後郭氏道:“曹洪要是死了,明天我便讓皇帝廢了你這個皇後。”以恐嚇手段把郭皇後拉下水。

人總有弱點的,曹丕就是不聽老母親的話,也不能不聽心愛女人的話。郭皇後擔心卞太後真的會報複,在曹丕麵前極力為曹洪求情,甚至痛哭流涕,眼淚如珠兒串串落下。在兩個女人輪番的淚水攻勢下,曹丕終於敗下陣來,撤回處死曹洪的決定。不過,曹洪雖保住小命,官職、爵位、封地被統統削去,再也牛不起來了。

這一年,曹丕四十歲,正當壯年。

從鮑勳、曹洪兩個事件可以看出,曹丕殺人已經不需要理由,而是隨心所欲,他扭曲的靈魂隨著權力無限製擴大而越發變態。

曹丕氣量狹窄,睚眥必報,鮑勳頂撞過他幾次就落得屍首異處的下場,曹洪不借他東西險些人頭搬家。他的報複心那麼強,實屬罕見,這是因為他太要麵子,自尊心太強。自尊心太強的人,往往內心深處充滿自卑。

筆者嚐試做個分析:曹丕雖然當了皇帝,實際上他一生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父親高大形象的陰影之下。誰都心知肚明,曹魏帝國是曹操一手打造出來的,曹丕隻不過是摘了成熟的果子罷了。論治國,論智謀,論行軍作戰,曹丕哪一樣比得上父親呢?且不說跟父親相比,論文學,論風度,他比不上曹植;論武功,論勇敢,他比不上曹彰。

應該說,曹丕內心是比較自卑的。自卑的人往往比別人表現得更自尊,更要麵子,同時也更為敏感,會放大別人的敵意,同時也不惜以強硬手段捍衛、維持自己的尊嚴。這些心理不僅表現在對鮑勳、曹洪的打擊報複上,也表現在對孫權的打擊報複上。在外交戰場上,孫權縱橫捭闔,極盡詭詐之能事,令曹丕大丟麵子。為了報複孫權,曹丕三次南征,隻是孫權不是鮑勳、曹洪,想捏死他可不是容易的事。

前文講過,任城王曹彰的暴死是個謎。以正史的記載,曹彰是病死;然而據野史的說法,曹彰是被曹丕毒死的。野史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鮑勳、曹洪頂多就是讓曹丕丟了麵子,而曹彰卻是有覬覦國家神器的野心,起碼是一度動過這種念頭。以曹丕的狹隘心理,毒死曹彰也算不得意外。

正當曹丕鉚足勁向暴君之路急馳而去時,善良的命運女神挽救了他,讓他的聲譽不至於繼續下墜——曹丕死了,一個人死了,就沒法作惡了。

我想,曹丕之死,與他心理狂亂有關係。

曹丕之死,距鮑勳、曹洪事件不過幾個月,他的狂亂已經表現出來了。導致心理狂亂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南征的失利。南征暴露出曹丕性格上的許多弱點,他好高騖遠,剛愎自用,既渴望建立不朽之功業,又沒有實際才能,理想與現實形成巨大的反差。特別是在後兩次南征時,先是受驚於風濤,後又魂飛魄散於敵人的偷襲,這兩次他都險些丟了性命,更讓他內心充滿不自信。我猜他的英年早逝與這兩次遇險受驚嚇也有關係。舟師北撤途中受困,他竟然想放火燒了戰船,顯然自信心已全然崩潰。為了掩飾內心深處的脆弱,他隻好用快意殺人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力量,可以說,此時的他已經有點精神錯亂了。

與父親曹操、弟弟曹植一樣,曹丕的文學修養很高,他流傳下來的詩作有四十多篇,其中以《燕歌行》最為有名,乃是古代最早的七言詩。另外,他還有一篇《典論·論文》,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帝王,他算不上優秀,如果不是死得早,恐怕暴虐程度不亞於南北朝時的那些變態君王。

他竊取漢室,把皇冠戴在頭上,不過這個帝王有點水分,隻統治了中國的北方而非全部,在位時間也僅僅隻有六年。

曹丕之死,對於蝸居西南的蜀漢政權與盤踞江南的東吳政權來說,是進取中原的大好時機。諸葛亮與孫權能否抓住機會,給予曹魏政權致命一擊呢?